一千兩百五十五章王登門
第1270章??王登門軍情如火。
陜西與河東的邊報是一封接著一封,傳入京畿。騎卒倉促地御街上疾馳而過,路人們紛紛避閃。使者手持軍報深夜扣闕,策馬直入宮門。王,蔡確一相一參留宮值宿。王畢竟上了年紀,在中書歇息畢竟不如自個府里歇息,而且身在宮中也不能如府上那般大宴賓客,那般‘緩歌曼舞凝絲竹’。不過即便身在府中,王免不了一夕數驚。王對同在中書值宿的蔡確道:“河北契丹大軍壓境,陜西軍情如火,本相如今真是如在火爐上烤著!”中書東廳中各房官吏穿梭不歇,外面一群候事的官員。蔡確抬頭看了一眼道:“資政殿上燈火仍是徹夜不熄。”“陛下,也是難為了。”這時中書吏房檢正公事王陟臣步來,又送來一疊公文。王陟臣和陳睦一樣,都是嘉v六年的章越同年,不過此人因當初差點與十七娘有一段姻親的事,與章越始終有些過節。后來王陟臣也曾想與章越修好過。不過畢竟有著隔閡在里面,二人始終沒辦法推心置腹。最后他在章越與王之間,選擇了王。不過王陟臣被王推舉為中書吏房檢正公事,倒也算是那一科同年中出類拔萃的存在。王對王陟臣道:“這些可給史館看過了?”王陟臣道:“送去相府了,但沒作批示。”王道:“你也是嘉v六年的進士,還是榜眼,為何不能說動史館看過呢?”王陟臣道:“說了,但相府里的人回報說,丞相頭暈眼花看不得。”王道:“本相古稀之齡老眼昏花都看得,史館還不到四十便頭暈眼花了?”王陟臣不好答。王只能示意王陟臣退下,然后對蔡確道:“這叫本相如何應對?”“孫允中如今又不在,本相如今還兼著西府。”樞密使孫固因對遼國態度軟弱,雖仍在位但實際上被罷去了實職。目前由章越出面,中書代管樞密院。現在章越在養病,所以東西二府的事就一并由王一肩挑了。要換了平日王肯定是求之不得的,但現在大宋幾百
一千兩百五十五章王登門
軍州壓在他的肩頭上,還有契丹黨項,內憂外患加在一起。王他老人家一個人他扛不住啊。蔡確好整以暇地批示了一個札子后道:“我等在中書多年,又不是不知史館手段,他素來是以不爭為爭,看似不把攬事權,行者上不行者下。”“還不是讓我們收拾爛攤子和殘局。”王道:“不過史館這一次是真病了。”蔡確道:“病得再重,要有心也可處理公事。”“他便拿捏著你我拿契丹和黨項沒辦法。”王道:“也確實束手無策!我看是你要爭‘請旨權’之事,被章相知曉了。”蔡確氣笑道:“章三這么多年了還是這般。”“燃仁且歉惚閌恰:蒙蠓降難印n移親羈床壞盟獍慵儺市實難印!王道:“本相看以后還是中書,門下各自請旨好了!大家都不要爭了。”蔡確道:“昭文公三思,權位推讓出去,要收回來就難了。”“之前章三居定力寺時,我們好容易才在留身時說動陛下,以后由中書來請旨。豈能朝令夕改!”“陛下,又會如何看我等?”王聞道:“那章三為中書侍郎,我為門下侍郎好了!推讓出去,也讓陛下知道你我的大度。”蔡確聞色動,嘴唇動了兩下后道:“好吧。昭文公執意如此!”王道:“你放心,若是章相公有一日取代我的位置,到時候你接他的右相,為中書侍郎好了!便是沒有這日,兩年后章三退了,你也是右相。”“此進可攻,退可守之道。”“權位你們爭去,本相只求四方無事,安保晚年了。”蔡確撥動手中玉佩,這是當年章越所贈給他。蔡確拿此當作勉勵二人在登權位過程中各攀高峰。蔡確目光悠遠,看著窗外禁宮的燈火璀璨后道了句:“昭文相公真是好閑情逸致。”“確一并從命就是。”王道:“他不爭,我也不爭。國事危重之時,爭這些落了下乘。”“只要遼國,西夏能夠退兵,本相連這宰相都可以辭去!”“你不反對,我派心腹與他章三說去。”蔡確問道:“是何心腹
一千兩百五十五章王登門
?”“蔡京!”“我看既是都到了這一步,還是丞相親自去史館相公分說為妙。”王聽了斥道:“我看你還是窺探右相,故要折我的顏面。”說完王拂袖而去。
――
次日王的馬車抵達章越府邸。王這幾日面色焦黑,被國事邊事整得是七暈八素,到了這一步真恨不得背生雙翅直接到章越府上。王抵至府門前時問章府下人道:“通報了嗎?”“昭文相公登門,哪還需通報?直接請進便是。”王擺手道:“我雖貴為首臣,不過與章公同為輔國宰相,不分上下。”王索性站在府門前等著。片刻彭經義出府道:“丞相早知道了,有恙在身不能親迎,煩請昭文相公入內。”王這才舉步入內。到了章越的床榻邊,章越‘掙扎’著要起身行禮,王推卻道:“章公,你我就不必見外了。”章越確實還在病中,知道王來了后還抹了些生姜水到臉上顯得更逼真。章越索性坐在床榻上道:“勞動昭文公親自登門。”王道:“相公這些日子好些了嗎?不來看一眼,我實不放心。”“這些年百官都仰勞著史館多操勞國事,著實辛苦了!”王說著嘆著氣,很是為章越身子擔憂的表情,章越則道:“為國家效力,不敢操辛勞。幸好這些年有昭文公照拂著。”王道:“什么照拂不照拂的。你我并為二相,有什么事相互幫襯著,才是道理。”頓了頓王道:“你居定力寺時,蔡持正與我有商議,要專由中書請旨,我覺得此事不妥,也沒答允下來。”“持正在一日留身時,陛下談論時談到此事,陛下竟頗為意許。”“所以我想就這么定下來。你看呢?”章越道:“既是昭文與參政都拿了主意,那便這么辦,章某沒有異議。”王笑了笑道:“中書請旨,自古由來。唐朝時便是凡有政事,先由中書取旨撰擬詔敕,付門下審覆,再由尚書施行;步驟精密。”“惟是事權分,也免得三省有所爭議。所以王某想請章公再操勞操勞,索性將這中書省也兼了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