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首先便是從本官,差遣,職名合一!除去吏部官員不管吏部這等事。官員不再看本官職高低,而看品秩。臣打算定正一品至從九品分十八階!罷品內上下之分。”
??官家聽章越所徐徐點頭,這也是他初衷。
??國初為了從武將手里奪權,所以有地方幕職官之稱。
??后來皇帝為了選拔文學之臣(進士出身寒門官員)作為心腹,所以有了館職。
??所以宋朝有兩個體系,一個是常朝體系,按照本官高低來排名;一個是殿內大起居大體,官員按照館職高低來排名。
??為了方便這些館職官員從原有體系官員手里奪權,所以用審官院取代吏部,三司取代戶部,審刑院取代刑部,太常禮院取代禮部,監司取代工部等等……雖說奪權,但又不能干得太過分,所以吏部,戶部等又沒有完全取消,仍舊保持著一部分功能,算是留了個體面。
??所以管理時就出現相互打架,相互扯皮,互相推諉等等事情,導致朝廷效率極其低下。
??現在皇宋已初步完成了中央集權,這些張冠李戴行為可以省了省,所以這是改制要明確第一要點。
??所以才要裁撤編制,合并部門。
??第二個就是官階,唐制官階有三十階,除了正從n品外,還有正四品上,正四品下這樣操蛋的等級劃分。而宋朝本官制,僅京官遷轉便有四十二階之多。
??從第四十二階的校書郎至第一階的太師,理論上最慢也只要一百二十六年就夠了,搞得好像人人都有盼頭一樣,若遇到皇帝駕崩這事,大家還能集體前進一步。
??升官好比是排隊,本來是直線排隊就行,后來官員人多了,為了增加官員們的成就感,非要搞成‘之’字形排隊,讓你充分體會到升官的快樂,沉溺于游戲不可自拔。
??改制之后,地方官京官沒有等級區別,只要十八階就夠了。
??為什么減少官階?為了縮短層級。
??你干個活,什么功勞都被小領導分走一半,到不了大領導面前。
??你問上面要個資源,被小領導卡走一半,到你手上就三瓜兩棗。
??就問你氣不氣,干活有沒有動力?很多人從公司離職,不是受了大領導的氣,大多都是被小領導刁難走的。
??縱向管理的弊端就是層級太多,決策效率低下。大公司為了解決效率,經常采用扁平化管理。
??
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時,再三推崇的漢朝官制之美……中央直轄郡。
??太守與九卿平級都是兩千石,太守與九卿互調都是平常,不會像皇宋人人爭著當京官。
??不過錢穆還是一廂情愿了,十三刺史部不就是漢朝搞出來的嗎?
??官家道:“唐制甚美,但朕以為不如漢制!”
??章越一聽就知道,人君對扁平化管理還是頗為向往。
??章越道:“陛下,秦初郡縣只有三十六,但漢平帝元始年則是一百零三郡!而瑯琊郡又轄縣五十一,此如何管來?”
??想扁平化管理?
??不是你想微操?
??你是老朱嗎?人家堂堂皇帝,直管六部,連宰相的活都搶著干了,你行嗎?
??平日的活還不是我干,一個人將大宋幾百個軍州扛在肩上!
??這一留身奏對,先確認兩件事。
??一個是裁撤部門,另一個是減少官階,這是二人最容易確認的事,其余的事還需下一次奏對確認。
??改制之事先易后難,先辦君臣和百官不容易有爭議的,下面再慢慢辦難事。
??任何事先辦好開頭,剩下慢慢再說。
??至于章越所起草的其他內容和改制方案,官家還要看完后,二人再行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