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越的一句‘臣附議’,在殿中仿佛是驚濤駭浪之中的一處小波瀾而已。
不過即便如此,依舊是被上首的官家,王安石看在眼底。
官家還道,章越擔心之前吳景彈劾的影響,升為待制都三個月了,仍顧慮良多不敢輕易在大起居中表態。如今則是總算邁出了第一步,這讓他甚是感到欣慰。
章越此人什么都不錯,但就是顧慮太多,太謹慎了,有時候自己得在后面催一催他,給他加加擔子。
至于王安石則是反應平常,章越這一句‘臣附議’對于大局而根本無足輕重,但在王安石的眼底對于他日后的仕途反而倒是顯得至關重要了。
因王安石的堅持,薛向并沒有被問罪。
數日之后,王安石陛見官家陳述,向薛向發難的張靖反被問罪,至于薛向反而被王安石舉為江,淮等路發運使。
官家對此當然支持,但他又聽聞王安石因此在中書里與唐介,趙忭二人屢次發生了沖突,有些擔心。
官家對王安石問道:“蘇軾的奏疏,相公如何看?”
王安石道:“建立學校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至于鄉舉德行而略文章,兼采譽望而罷封彌則可以緩之,但取消詩賦,改考經義卻是刻不容緩。”
官家道:“朕打算讓蘇軾入三司條例司如何?”
王安石立即反對道:“陛下,蘇軾與臣所學及議論皆異,不可任之,臣已打算薦蘇軾為開封府推官。”
官家道:“真不可用嗎?”
王安石道:“蘇軾此人雖是高材,但所學不正,為世所用者甚少,為世所患者甚大,陛下不可不察也。”
官家點點頭又問道:“那么章衡的奏疏想必卿也是看了,若薦之入三司條例司如何?”
章衡的奏疏王安石自也是看了。
句句合乎他的心意和觀點。
不過王安石何等聰明人,一看章衡的文章便猜到可能是旁人幫他修改的,而且這個人多半是章越或陳襄。
否則王安石想不通,章衡身為士族子弟出身,怎么會反過頭來大力鼓勵興辦學
校之事。這樣的政見以往可是從未聽他說過。
反而是陳襄,章越都有這么說過。
章衡非王安石所信任的人,如何肯輕易塞入三司條例司,但他之前拒絕了蘇軾,故而倒是不好開口。
因此王安石道:“章衡是狀元,經學文章具佳,因進有功,可先擢其館職,為陛下扈從,再安排他的差遣,以為朝廷進用之意。”
面對王安石的再次反對,官家還是接受了王安石的意見道:“那便不用他入三司條例司,便升作為集賢殿修撰吧!”
章衡的原館職是直集賢院,一旦升為集賢殿修撰等于一下子站在了待制的門檻邊上,下一步只有待制可以升遷。
而且章衡可以一口氣至龍圖閣待制,而非天章閣待制。
王安石覺得蘇軾有一句話說得對極了,官家便是‘進人太急’,這簡直是完全不按照次序用人。
就拿章越來說,官家登基才兩年,已是升了兩次官。
陳襄是如此,章越也是如此,章衡還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