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明強撐著走過去,“張參謀長,我看看你們的成績。”
張二標遞給他,說,“我們畢竟針對性訓練了兩個多月。”
姜大明看向成績單,第2航空教導旅全員優秀。
一個全員不及格,另一個全員優秀。
這樣的差距,是天上和地下之間的鴻溝般的差距。
姜大明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回到內場的宿舍的,他呆呆-->>地坐在椅子那里,想破腦袋也想不通。
怎么會這樣?
很快,航醫室的心理干預小組就介入了,不然姜大明心里這個結會終結他的軍旅生涯!
基地政委孫山親自和姜大明談話,一天之后,姜大明走出了心結。
他非常清楚,如果長時間無法克服,那么上級就會考慮他是否適合繼續擔任該旅旅長一職了。
心理素質是飛行員的基本要求,沒有一顆強大的心臟是當不了飛行員的。
姜大明很快認清了現實,他們海航部隊現在接受的突防突擊訓練,無論是強度還是方式標準,都遠遠低于空軍部隊。
張二標告訴他,第2航空教導師正在對兄弟部隊進行集訓,用的就是這一套標準,是針對未來對日作戰來搞的。
在這種情況下,姜大明立即向海司提出請求,請求引入空軍的突防突擊訓練大綱。
海航第6航空旅的慘敗,驚動了海司,讓海航司令部無地自容,痛定思痛,他們決定向空軍取經,加強和空軍之間的聯訓協作。
這次慘敗,也讓海航部隊意識到了自己和空軍之間的巨大差距,上上下下頓感壓力山大。
海航司令馬大海召集了旅長會議,所有旅長參加。
在會上,他把旅長們一通狠批,隨即提出了三年計劃。
第一年,每個旅都必須要有摘得金頭盔的飛行員,至少五分之一的飛行員能在金飛鏢競賽中獲得良好以上成績,第二年在第一年的數字基礎上乘以2,第三年在第二年的基礎上乘以2。
于是,海航部隊轟轟烈烈的大練兵開始了,他們同時在阿泰空軍基地里放了兩個旅進行駐訓!
得虧阿泰空軍基地足夠大,就戰斗機而,最大容量能達到200架,不過,永固式機堡只有幾十個,半開放式停機棚也只能停放幾十架戰機,所以,到這里駐訓的部隊,他們的飛機就只能停放在露天停機位那里了。
阿泰空軍基地一下子進駐的戰斗機數量達到200架,這讓蘇聯緊張到通過軍事外交渠道發來詢問——你們想干什么?
東大方面的回答當然是滴水不漏的。
李干提出建議,以海航第6航空旅為主,空軍這邊用心培養出來,再以這個旅為骨干,去帶動培訓海航的其他部隊,而不用每年都放兩個旅將近一百架戰機過來阿泰空軍基地進行駐訓。
如此的話,效率會更高,資源也更加的均衡。
海航毫不猶豫地采納了李干的意見。
隨著金頭盔、金飛鏢兩大實戰性競賽性考核制度的確定,李干此人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在1987年的整個下半年,空軍航空兵部隊、海軍航空兵部隊圍繞金頭盔、金飛鏢的標準要求,開展了超高強度的大練兵,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突飛猛進,被外界視為對日作戰的準備工作的一個縮影。
從遠東戰爭結束后,問鼎世界第一強大空軍寶座的東大空軍,本已經具備了單挑任何國家空軍乃至多個國家空軍聯軍的實力,卻依然懷著敬畏之心玩命訓練,不斷主動提高標準。
這樣的舉動,被外界過度解讀再正常不過。
1987年12月底,一個突然的消息過來了。
211廠總師方從文報告,他們完成了改進型殲-11bs戰斗機第一架原型機的生產,請求進行定型試飛。
殲-11bs早已經有了,是殲-11b的雙座型,即戰斗教練機,除了帶新飛行員外,也經常用于遠海巡邏和防空驅逐。
而改進型殲-11bs,是李干提出的多用途重型戰斗機概念。他讓211廠試著搞,并沒有提具體要求,這是因為他對2111廠并沒有太大的信心。
這么快就把第一架原型機生產出來,搞不好211廠又玩上那一套換幾個新的零部件其他的不動,就用一個新的項目報上來要錢。
畢竟211廠有前科,一個殲-8項目愣是讓他們玩出了花來玩了二十年。
眼見為實,李干搞完部隊的年終考核、年終總結后,乘坐專機飛抵211廠,實地考察改進型殲-11bs項目的情況。
如果和他的預料那般,211廠恐怕就會進入項目管理局的異常名單里了。
當李干看到改進型殲-11bs的外形后,他眼珠子差點就掉出來了,這不是他媽的殲-16嗎!
要知道,現在的殲-11并不是仿制蘇-27的,其外形反倒是有f-14的影子,因為大量參考了f-14的設計,但是氣動外形上,殲-11更加圓潤,也的確是機腹下進氣道和雙平直垂尾。
但是,蘇-27那個機頭下垂背部微微隆起的外形特征,殲-11是沒有的。
可是,眼前這架所謂的改進型殲-11bs,跟李干熟悉的殲-16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這是怎么回事?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