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臺指揮員立即道,“洞幺,返航!”
李干卻請示道,“塔臺,我從娜拉山谷返航,從西到東再飛一次,請通知陸軍防空部隊放開通道。”
塔體指揮員無奈,當即道,“明白,洞幺,注意安全。”
沒辦法,李干的職務太高了。
別人開飛機要接受塔臺指揮,李干則是反過來指揮塔臺。
陸軍防空部隊那邊很快得到了通報,他們都嚇傻了,真的是自己的飛機,他們差點把自己的飛機給揍了下來。
得知那架飛機要原路返航,他們連忙把所有對空火力給鎖了起來,沒有命令,保險都不能開。
不過,雷達是一直在工作的,要持續跟蹤友機的飛行軌跡。
可是,他們等了足足一個小時,雷達也沒有任何發現。
直到上級通知,友機已經飛越娜拉山谷,恢復防空警備,他們才知道,那架飛機竟然已經飛過去了!
為什么雷達沒有任何發現?
這個時候,所有官兵都知道了,那架飛機是隱身戰機,他們普遍認為是殲-20,因為殲-20的名氣太大了。
李干目視到了基地。
他呼叫塔臺,“塔臺,做好攔阻著陸準備。”
塔臺指揮員都愣住了,按照計劃,今天的試飛是彈射起飛常規滑行著陸。
李干說,“躲避紅旗-12導彈的時候,我做了兩個大過載機動,機身結構有異響。常規著陸無法測出包線,必須要進行攔阻著陸。”
塔臺指揮員當即明白了,“收到,攔阻著陸準備!”
地勤人員迅速做好了攔阻著陸的準備。
有人會覺得奇怪,李干這是吃飽了撐的嗎,放著安全保險的常規著陸不用,非要攔阻著陸,就為了凸顯他的飛行技術高超?
完全不是這么回事。
如果說飛行員的工作是避免出錯,那么試飛員的工作就是主動去找錯,干的就是掉腦袋的活。
殲-35是艦載戰斗機,在具備四代機的性能基礎上,還要承受攔阻著艦時產生的巨大沖擊力。
飛機的壽命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發動機壽命,另一種是機體壽命。
前者可以通過更換發動機來解決,但是后者就不行了,那就是得報廢。
美國f-14的機體壽命是20年,按照美國海軍的出動頻率,平均每一架f-14每一年要進行380個小時左右的飛行,以平均2個小時一個起降來計算,每年就是190個起降。
換之,機身結構的強度,要達到滿足壽命期間3800次攔阻著艦的沖擊。
事實上,能承受3000次攔阻著艦沖擊已經合格的。
當然,這些都是理論數據,根據使用強度的不同,飛機的壽命和機體結構強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對殲-35,李干提出的要求是,機體結構強度要達到3200次攔阻著陸沖擊。
在經過了兩次超大過載機動后,再進行攔阻著艦,能夠充分地測試殲-35的機體結構強度。
李干精準地掛住了第二道攔阻索,01號殲-35在兩秒鐘之內,在短短的100米之內完全停下。
機身結構的“嘎吱”聲直到飛機完全停下了,還在作響……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