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記得清清楚楚,從連續急轉彎到遇險,再到通過這段連續急轉彎山谷,前前后后是18個急轉彎。
他注意到,18個急轉彎長度約18公里,他通過的時長是7分鐘。
從進入急轉彎路段到飛出來,他一共進行了97個操縱動作。
無疑,無論是飛行時長還是操縱動作數量,都是非常高的要求,是不適合在部隊推廣的。
李干就是空軍部隊飛行技術里的一桿尺子,他是屹立在巔峰的那個人。
穿越娜拉山谷18彎的時候,他感到了吃力,那么就說明當前的辦法是絕對不符合推廣標準的。
必須要在其中找到那個最合適的平衡點。
此外,李干還注意到一點,在穿越山谷的時候,無線電是失效的,層巒疊嶂的山峰擋住了信號的傳輸。
換之,戰機在穿越娜拉山谷過程中,不但和基地暫時失去聯系,彼此之間的無線電聯絡也會受到影響。
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在山谷兩側的山上架設無線電中繼通訊站進行補盲。
此時,李干距離娜拉山谷的西端出口還有一百多公里。
最多十幾分鐘,他就能飛出娜拉山谷。
他看過衛星拍攝的地形圖,前面不遠是一個l型的拐彎,過了這個拐彎后,便是一路順暢直至西端山口的。
但是,李干并不知道,西北邊防部隊在l彎的兩側山上部署了戰術雷達和防空部隊。
從戰術地形學來看,要防止敵人利用娜拉山谷潛入境內上千公里,l彎的位置就是門戶。
守住了這里,就守住了娜拉山谷。
在兩側山上部署防空部隊,哪怕是蚊子,都飛不進山谷。
顯然,西北邊軍在這方面是極為精通的。
邊軍長年累月駐守邊疆,幾次對外用兵更是以邊軍為主,他們的作戰素養是極高的。
尤其是陸軍中的邊軍,只要是再次對外用兵,李干的首選就是他們。
當前有一個問題,部署在娜拉山谷l彎兩側的陸軍防空部隊是新組建的,他們還沒有接入戰區的作戰體系。
因此,李干并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其次,殲-35是隱身戰機,而l彎的陸軍防空部隊的雷達是朝西部署的,根本沒有發現殲-35的出現。
最后一點,殲-35上面搭載了敵我識別器,卻因為l彎兩側的陸軍防空部隊還沒有接入作戰體系,彼此之間并不能進行自動敵我識別。
敵我識別器的工作通常是主動的,通過無線電信號來彼此驗證身份,避免誤傷。
就這么的,李干并不知道前面有陸軍防空部隊,前面的陸軍防空部隊不知道有自己人的飛機自從后面飛過來。
當李干駕駛01號殲-35飛過陸軍防空部隊的倒數第一個陣地后,整個防空部隊的警報大作!
值班的高射炮陣地立即朝01號殲-35發射了密集的彈幕。
哪怕防空導彈的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高的程度,也不代表著高射炮失去了用武之地。
相仿,在近距離低空防空上,多管中小口徑高射炮仍然是中堅力量。
陸軍部隊大量裝備了4管25毫米高射機炮,以履帶式底盤為主,也有部署在永固式陣地上的型號。
這種機炮能夠在1秒鐘之內發射50發25毫米炮彈,能夠在極短的時間里,在目標的前方布下攔截彈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