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分半空中加油時間非常順利。
李干脫離加油機后,一邊收起受油管,一邊壓桿向左飛,下降高度的同時進行大角度左轉彎。
運油-10完成任務,收回加油軟管,掉頭返回鼎新試驗基地。他們是常駐該基地的,就是為了保障這里的空軍新式戰機的試飛。
同時,部署在鼎新試驗基地的3架運油-10加油機,也是西北地區空軍作戰支援力量的其中之一。
李干一直把航高下降到3700米,是地高,而不是海高。
本地區海拔高度在三千米以上,地高3700米的情況下,海高實際上是接近7000米了。
空軍之所以把新式戰機的實戰試飛放在鼎新試驗基地,就是因為這里有得天獨厚的惡劣環境,是非常好的檢驗新式戰機性能的場所。
接下來要進行的試飛項目是低空突防,這是最難的實戰試飛科目之一,是對戰機低空低速性能的全面檢驗。
殲-35誠然是空優戰機,但這并不代表不需要考慮其對海對地突防攻擊能力了。
誠然,殲-35是海軍撥款研制的第四代艦載隱身戰斗機,肯定優先考慮海軍的需求。
但是別忘了,李干是空軍的人。
他看到殲-35的那一刻,腦子里想到的不僅僅是海四代,還有替代殲-10系列的第四代中型隱身戰斗機。
東大空軍是大國空軍,是要裝備多種機型的。
單單是負責爭奪制空權以及防空作戰的戰機,就明確要求按照高低搭配的方式來建設。
殲-20無疑是屬于高檔那一層,現在與其搭配的是殲-10、殲-11。
問題在于,殲-10、殲-11都是三代機,不具備隱身能力。
空軍勢必需要一種造價更低、便于大規模列裝的中型四代機來和殲-20進行搭配。
李干還沒有開始考慮這件事情,殲-35突然冒出來。
于是,這個問題實際上就得到解決了。
空軍的飛機改為海軍艦載機很難,可是反過來的話,那就容易多了。
有殲-20在,中型四代機就不能是嬌滴滴的小姐,得是能干粗活重活的大老爺們!
因此,殲-35的對地打擊能力必須要滿足空軍的需求,或者說具備這樣的基礎。
空軍是不會只是拿殲-35當空優戰機的,該機必須要具備對空對地作戰能力。
在殲-20制空能力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新的中型四代隱身戰斗機必須要是個多面手。
廠家是希望殲-35能夠得到空軍的認可的,和海軍相比,空軍是絕對的大客戶。
按照海軍建設規劃,2000年前要裝備10艘航母,艦載戰斗機數量在600-700架之間。
按照與殲-15t一比一的比例算,海軍購買殲-35撐死購買300-350架殲-35。
海軍是不會把花重金采購的殲-35裝備給岸基航空部部隊的。
對已經生產超過1000架殲-10系列戰機、并且出口了其中近500架的航空工業集團來說,區區幾百架的訂單,還真的不算多大的單子。
要知道,殲-10ce的外貿訂單中,尚有600多架沒有交付,足夠航空工業集團開足馬力生產到1990年。
空軍則是完全不同了。
在空軍的建設規劃里,在本世紀結束之前,要全面完成建成強大人民空軍的目標。
空軍內部有個“60旅”的說法,說的不是第50航空旅,而是要建成60個航空旅。
即便按照每個旅50架的標準來-->>配備,其中哪怕只有40架左右的戰斗機,那可都是2400架戰斗機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