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必須要衡量其中的得失,或者,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良久,李干說,“這事不能完全按照黑海模式來,咱們得悄悄地進村。”
林羅恒低聲說,“你是打算以黑海模式的合作作為掩護,把gtd-1250技術的轉移放在暗地里來進行?”
李干點頭,“對,要做到最隱蔽。關鍵在于,要把卡盧加廠的領導層給談好。老林,這事得你來辦。”
“好,我責無旁貸。”林羅恒毫不猶豫地說。
李干說,“我讓陸近山全力配合你。卡盧加是生產車用發動機的,他們沒有什么合適的產品用于轎車,倒是載重車用的產品有幾款不錯的。”
他回憶了一下,說,“綿汽廠改制了,改成了集團公司,他們以前的軍用特種車車間改成了軍用車輛公司。”
“我記得他們搞了一個叫做巖石牌的軍用輪式平臺,訂單很多。我讓他們聯系你,你可以用綿汽集團的訂單去和卡盧加廠談。”
林羅恒對國內汽車產業不了解,他提醒道,“阿干,卡盧加廠要的是外貿訂單,他們要的是美元,咱們的汽車出口國外的比較少。”
李干笑道,“他們的產品賣到咱們東大,不就是外貿么?再說了,綿汽集團也有不少出口訂單,只要他們的產品符合要求,是可以裝車的。”
林羅恒拍著腦袋說,“對對對,我們買他們的產品,對他們來說就是外貿,我這腦子沒轉過來。”
李干說,“卡盧加發動機廠有不少好東西,我派兩名工程師給你,你好好地挑選一下。這些東西咱們不要,回頭還是肥了歐美國家。”
最后一句話林羅恒不明白,不過,他明白李干的意思——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對于蘇聯的未來,李干也拿不準了。
當前蘇聯的情況變化巨大,按照巴里亞現在的改革進行下去,蘇聯搞不好能夠避免解體這個結局。
但是有一點,蘇聯的實力大不如從前是肯定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許多人認為,巴里亞解決不了蘇聯根深蒂固的問題,但同時認為蘇聯不會有更大的問題。
沒有人想過這個龐然大物會解體,哪怕是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甚至在解體的那一刻,美國人都仿若在做夢。
實在實在是因為蘇聯的軍事工業太強大了!
饒是李干,都堅定地認為,在軍事工業上,冷戰期間這兩個對手,更勝一籌的是蘇聯,而不是美國。
兩大陣營最后呈現出來的成品,之所以后來人任務美國勝于蘇聯,一來是因為技術路線不同,二來是成王敗寇!
從軍事技術的角度來看,雙方的思想也是完全不同的。
世界公認的強大海軍必須要有強大的航母,這在太平洋戰爭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蘇聯人偏偏不信邪,愣是發展出了強大的核潛艇部隊和強大的水面反航母艦隊,讓美國佬心驚膽寒!
誰想過去發展200節的魚雷?
蘇聯人不但想了,而且做了,并且做成了!
水下航速200節,即時速370公里,最大射程12公里!
這是一個駭人聽聞的數據。
要知道,各國普遍采用的魚雷,其航速極少有超過50節的。
在如此恐怖的速度面前,什么艦艇都逃不過致命一擊,是絕絕對對的。
甚至,蘇聯人還發展了核動力魚雷,在1000米的深度長期航行,在攻擊目標的時候,能飚出70節的航速!
等于是在各大洋投擲了無限航程的魚雷,如果實現自主航行自主攻擊,再多的航母也不夠這些魚雷吃的!
蘇聯人的軍事工業能力可見一斑。
林羅恒提供的情報還說明了一件事情,蘇聯當前的大改革之下,很多軍工企業的處境越來越困難,巴里亞政府大幅減少在軍事工業上面的投入,增加了在民生領域的投入。
巴里亞政府的改革就是在軍事工業和民生領域之間做了取舍,這注定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但,卻能夠有效地緩解內部問題。
在這種大背景下,是東大很好地學習吸收老大哥技術的好時候,而具體到各大軍種,李干意識到,必須要發展陸軍裝備提到了首要位置。
當前海空軍的裝備發展路線上了正軌,按照5年計劃往下走,達到目標的概率是999,唯有陸軍,裝備的發展跟不上戰術思想、作戰觀念、部隊整編的發展。
想到這里,李干萌生了一個想法——將海外的陸軍部隊作為一個試點,首先在這里對新式裝備進行試驗,把合成部隊的完全體給搞出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