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蘭往東南走,經過東德,到捷克斯洛伐克,在一千多公里的漫長對峙前線上,美蘇雙方再一次重兵云集。
    上一次,還是柏林墻危機的時候。
    這一次,規模更大、情況更加危機。
    這突然的變化,讓李干都感到頭疼。
    他搞不懂巴里亞為什么要這么做,尤其是在內部正在進行著緊鑼密鼓的經濟改革、社會改革的情況下。
    為了轉移國內的矛盾?
    這個理由太膚淺了,而且得不償失。
    對歐洲訴諸武力的代價,未必比發動第二次遠東戰爭奪回遠東地區要小。
    因此,經過縝密分析,普遍認為巴里亞是在張牙舞爪,并不打算真的動武。
    可是萬一呢?
    一百個遠東地區也比不上一個歐洲,如果蘇聯拿下歐洲大陸,對英美法等國來說,整個世界格局將會一夜之間回到二戰時期盟軍最為艱難的階段。
    他們實在是不愿意再拿幾千萬條人命去打一場世界大戰了。
    不敢冒爆發三戰的危險,就必須要針尖對麥芒地在前沿陣線上部署對應的部隊,讓蘇軍投鼠忌器!
    得出這樣的分析,李干只能連連感慨,巴里亞的神助攻,又為東大贏得了極其難得的發展戰略期。
    東大這邊一開始在沙特這里搞軍事基地,巴里亞立即向東歐增兵給美國施加壓力。
    不知道的還以為巴里亞在配合東大的動作呢。
    當前東大的思想是高度統一的,一致認為一個有能力把美國的精力牽扯在歐洲的蘇聯,符合國家戰略。
    既不能讓蘇聯的壓力壓過來,也不能讓蘇聯敗退到與美國無力抗衡的地步,這著實是很考驗運籌帷幄的能力。
    形象地說,東大、美國、蘇聯,其實都在走鋼絲,只不過大家的戰略方向不一樣罷了。
    回到南港后,編制海外艦隊的重任落在了李干的肩膀上,甚至參謀長吳立峰都幾乎是他扶手這樣一個角色。
    二戰結束后,東大是有機會駐軍小日本的,只是被當局給拒絕了,東大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海外駐軍機會。
    現在這樣一個機會擺在眼前,上上下下高度重視。
    消息在內部傳開后,申請派駐海外的文書那是一封一封地往往李干這里堆積,都快把龍臨的辦公桌給堆滿了。
    李干每天都要接到無數電話,有領導的有同事的也有以前戰友的,無一例外都是詢問海外駐軍的事。
    陸海空三軍都囊括了,都想得到一個派駐海外的名額。
    傻子都知道,派駐海外服役,無論是待遇還是晉升空間,都絕對比在國內要好太多。
    部隊也是一個社會,而且是一個大社會。
    軍隊整編后,員額從500萬減少400萬人,就再也減不動了,因為國土面積增加了,需要的部隊更多了,光是遠東地區,就用去了二十多萬部隊,一個大軍區的編制。
    因為新手回來的地區還是軍管狀態,換之,那邊執行的都還是戰時體制,因此,是單獨設立一個大軍區,還是對全國進行一次重新的劃分,都還沒有提上日程。
    執行戰時體制不僅僅是因為那邊的戰備任務重,還以為戰時體制能夠更好地集中力量干事,帶著軍事色彩的行政命令下去,沒有人敢陰奉陽違,因為會挨槍子。
    戰時情況下,違反軍令執行的是簡易程序,就地正法不在話下,可沒有平時那些冗長的司法程序。
    李干帶著一幫人先海外部隊的編制確定下來,這項工作是重中之重。
    海軍參謀長吳立峰這段時間什么都不干,就盯在這項工作上,替李干排除其他干擾,人為因素的壓力,全都讓吳立峰給頂回去了。
    根據國防要求,基于海外利益保障要求,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李干總算是拿出了海外部隊的編制來。
    四大巨頭再一次齊聚南港,陸軍參謀長年萬樹、空軍司令王海龍、海軍司令李遠海、二炮司令楊國亮,四位上將要當面聽取李干的匯報。
    沙特的東風-3導彈要由二炮派部隊進行管理,楊國亮在這次出現是應當之意。
    等龍臨把編制方案每人一份發到了四位上將手里之,李干特意等了一盞茶的時間,大概是三根煙的時間,這個時候,四位首長也都差不多看完了方案。
    “四位首長,我們最終確定下來兩個海軍基地一個空軍基地,以及一個陸軍獨立合成團駐空軍基地,還有就是一個導彈基地,按照編制,導彈基地是旅級。”
    等四位首長的目光看過來,李干才詳細講解編制方案,道,“我們的編制方案按照國內的經驗來,即基地+部隊模式。”
    “三個軍事基地不直接隸屬部隊,就是單純的作戰保障基地,鐵打的營盤,部隊根據實際需求派駐,流水的兵。”
  &nbsp-->>; “達曼海軍基地挨著中東地區的熱點地區,但是那里有一個霍爾木茲海峽,很容易遭到封鎖,其次,利雅得空軍基地的空軍部隊能夠覆蓋到伊朗大部分地區,綜上,不宜常駐航母,應配置一支驅護混編艦隊,數量有個十余艘應該能滿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