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儀式第二天,10號艦便在拖船的幫助下離開了泊位,朝著外海航行而出,執行第一次海試任務。
    首任艦長許國昌大校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此人原系162號艦艦長,當年指揮162號艦與兩萬多噸的基洛夫號核動力巡洋艦硬剛的就是他。
    人是物非,基洛夫號核動力巡洋艦最終被蘇聯作價3000萬美元賣給了東大,連同那一批躲在海參崴港口避難的艦艇,全部低價處理了。
    造價幾個億美元的基洛夫號核動力巡洋艦,賣廢鐵都能賣個3000萬美元。
    其實這對東大來說并非完全是好事,巴里亞政府這么做,是因為他們決定不再把大量的資源用在與美國大洋爭霸上面,收縮了戰線。
    如此一來,東大海軍就像是腰間盤突出那樣,凸了出來。
    許國昌深感壓力重大的原因并不只有這一個。
    10號艦作為首艦,肩負著探索試驗以及訓練部隊的重任,該艦不但是作戰艦,也是訓練艦。
    說白了,其單位性質和空軍第2航空教導旅是一樣的。
    李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10號艦要在6個月之內完成海試,12個月內形成戰斗力。
    這個時間要求不是緊張,而是非常緊張。
    10號艦上帶了3套人員,也就是說,每個崗位配備了三套作業人員,同時進行海試、培訓。
    海軍已經決定,第二艘航母是采取核動力推進的10萬噸級別超級航母。
    在得到了蘇聯艦艇用核動力裝置技術后,核動力航母最關鍵的技術將不會是最大的障礙。
    按照南港造船廠那驚人的建造能力,最多24個月,就能完成一條10萬噸航母的建造。
    倘若兩年后只有一條航母下水,許國昌還不會覺得壓力巨大。
    海軍早在三年前就提出,在2000年以前擁有10艘大型航母的建設目標。
    換之,二號艦、三號艦、四號艦要同時開建,兩年后,五號艦、六號艦、七號艦、八號艦同時開建,本世紀最后兩年,要同時開建九號艦、十號艦。
    造船廠壓力很大,作為擔負為艦隊培訓人員的首艦,壓力更大!
    許國昌在蘇聯航母、英國航母、法國航母上面都學習過,和他一起的還有一批骨干,這批人就是東大海軍航母的探路者。
    海軍派出了三艘052b驅逐艦把10號艦海試的海域給管控了起來,海航的飛機也不間斷地起飛對那片海域、空域進行巡邏警戒,確保海試順利。
    另一個則是出于保密考慮。
    試航首日,李干隨艦,而且還帶了整個航母研發團隊的人。
    一條船造出來,能不能浮起來,能不能跑出設計速度,等等,就和飛機試飛一樣,要通過海試來驗證。
    連續一個月,李干都隨艦出海海試。
    航母的海試有幾項是非常關鍵的,最大航速航行、最小半徑轉彎、抗震能力以及艦載機起降作業等等。
    天公作美,最近天氣良好,10號艦得以進行高強度的海試,每個人都在爭分奪秒地工作著。
    到了5月上旬,10號艦迎來了最大航速航行、最小半徑轉彎、抗震能力這三項關鍵海試。
    艦島駕駛艙里,李干抱著胳膊站在擋風玻璃前,目視前方,低海況,能見度良好,海域已經清空。
    許國昌從艦長的位置走過來,低聲說,“李局,我們到指定海域了,航向逆風。”
    李干擺頭看了看他,點頭說,“開始吧。”
    “是。”
    許國昌立即下令,“全艦注意,最大功率航行!”
    輪機艙開始提升功率。
    大家能夠明顯感覺到航母的航速在不斷提升。
    李干走到航速表前面,目光在航速表和前方海域之間流轉。
    航母在起降作業的時候,要迎風全速航行,這個航速必須要達到30節,如此,艦載機才能獲得足夠的升力起飛。
    因此,在航母設計中,航速30節是一個硬性指標。
    法國的戴高樂航母上面所用的核動力裝置是直接搬他們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所用的反應堆,此舉是為了節省經費。
    結果,戴高樂號在海試中跑出來的最大航速僅為25節,而且,要是滿載的話,航速還會下降!
    要知道,他們的老航母克萊蒙梭級的動力是126萬馬力,而更加先進的戴高樂號竟然只有762馬力。
    要知道,企業號航母的動力系統高達286萬馬力。
    戴高樂排水量42萬噸,相當于企業號的40,哪怕按照這個比例來計算,也需要最少1144萬馬力,才能讓戴艦跑出艦載機起降必須的30節航速。
    為了能在戴艦上起降,法國海軍給達索公司提出要求,陣風戰機必須要具備25節航速情況下的起降能力。
    要知道,戴艦的彈射器長度只有75米!
    企業號的是90米!
    陣風被生生逼出了法國達索公司號稱擁有最好動力和機動性的三代半戰機。
 &nb-->>sp;  眾所周知,飛機起降都需要逆風,航母逆風全速航行,為艦載機提供足夠的風力。
    在起飛的時候,因為航母速度不夠,飛機彈射出去后無法獲得足夠的升力從而墜海,這樣的事故發生過不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