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了三次雨天飛行訓練后,李干正式決定,增加雨天空中加油訓練。
    科目名稱為低氣象條件下空中加受油。
    顧名思義,不但受油機要訓練,加油機也要訓練。
    大力空軍基地的氣象臺總工叫劉元,是大校正師級技術軍官,國內有名的軍事氣象專家。
    因為大力空軍基地氣象臺是全軍的基干氣象臺,級別為副師級,是國家級氣象臺,建在金陵山上。
    劉元把未來七天的天氣預測報告拿過來,面見李干。
    看了報告后,李干開門見山地說,“劉總,我打算組織幾次惡劣天氣偵測,主要針對太平洋海洋氣候。”
    “我想你們抽調精干人員,隨我們的機組一起執行這項任務。”
    劉元欣喜道,“李旅長,我是求之不得。天氣預測這塊,我們起步比較晚,積累很少,許多癥候情況下的數據是空白的。”
    “尤其是對太平洋海域的氣候,我們的臺風預測,早期都需要依靠國外的氣象臺。我國現在的海岸線是從赤道開始向北延伸到了北極,縱穿整個北半球。”
    “如果我們不能自己早期預測天氣,后面很多事情都會受制于人。去年東南地區遭遇強臺風,這個預測信息是美國部署在菲律賓的氣象臺提供的,我們還做不到遠距離的預測。”
    顯而易見,劉元的格局不局限在部隊,而是放在了國家層面。
    李干知道去年的強臺風,給東南沿海地區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其中,光是福港,就有二十多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50多億東大幣。
    如果能夠提前預測到,做了充分的防臺抗臺準備,是完全可以避免許多損失的。
    部隊氣象臺要為地方的天氣預測提供幫助,這是毫無疑問的。
    所以,劉元和地方氣象部門交流頗多,非常清楚國家天氣預測當前的情況。
    作為人民子弟兵,劉元心里面有多著急可想而知。
    美國人為了研究風暴,派飛機飛進臺風眼,在里面跟著臺風移動的速度,在臺風眼里繞圈進行偵測,獲取了大量的數據。
    臺風眼里是沒有風的,難就難在穿過臺風區進入臺風眼。
    無疑,這是拎著腦袋搞研究。
    李干準備做的就是類似的穿越研究,得真正地飛到惡劣天氣里,才能得到最為準確的天氣數據。
    你得搞清楚臺風是怎樣形成的,各種數據如何變化,又是哪些數據影響了臺風的走向和強度變化。
    這些數據,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里都屬于絕密信息。
    李干當即道,“我們的運-9交付使用了,換之,我們有可靠的飛機執行此類任務。”
    “劉總,我需要你組織一組人,技術過硬、政治可靠的一組技術人員,隨同我們的機組人員出海執行天氣偵測任務。”
    “我們的飛機已經到位了,機務人員已經準備就緒,隨時可以根據你們的要求進行技術改裝。”
    聞,劉元立即站起來,說,“李旅長,我現在就回臺里做這項工作。”
    他比誰都積極。
    當天下午,劉元就帶了十幾個人過來,先對飛機進行技術改裝,加裝天氣偵測設備,然后從這十幾個人里挑選出5個人來執行任務。
    最后決定,李干親自率領飛行機組,劉元帶4名技術人員負責操作偵測設備。
    7個人執行天氣偵測任務。
    李干早已有了目標,關島南部海域,即帕勞以東1000公里的海域上空,有一個風暴胚胎正在形成。
    這個風暴胚胎極可能會形成強臺風,非常適合做研究對象。
    從大力空軍基地到目標空域,距離在3700公里,比關島還要遠700公里。
    運-9是c-130的國產版本,其中運用了運-8的一些技術。
    從氣動布局來看,和c-130之間的變化不大,因為本身就是利用美國轉讓過來的技術和生產線進行生產的。
    但是其中根據東大空軍的實際需求,做了很多改進。
    c-130本身是十幾二十年前的產品了,早期型號和后來生產的改進型完全是兩回事。
    東大的又比較高,所以搞出來的運-9,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術運輸機了。
    四臺原裝的渦槳發動機完全夠用,改進的地方在于飛控系統和航電系統,這兩塊是東大的拿手好戲。
    一架殲-10,直接把東大推到了世界先進航電系統研發大國的行列。
    運-9最大的一個特點在于,其采用了6葉槳葉,最大的變化時,燃油經濟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且正面的雷達反射面積也降低了。
    試驗表明,槳葉數量越多,雷達發射面積越小。
    東大搞出來的運-9,擁有6000公里的最大航程,而且具備空中加油能力。
    該機在進行標準運載的時候,即搭載108名全副武裝士兵時,能飛5000公里。
    該機的貨艙尺寸為長162米、最小寬度32米,主翼下高度為235米,翼后高度為26米。
    這個貨艙標準是適應了國際標準的集裝箱、標準貨臺以及現役大型裝備的。
    比如步戰車,該機最大載重為22噸,陸軍-->>用的步戰車,全重沒有超過22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