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了指庫艦,道,“我們國力不如你們,沒有辦法先建造一級過渡型航母來積累經驗,因此,我們只能一步到位,直接研制8萬噸以上的大型航母,但我們只能先搞常規動力的。”
    “廠長同志,我們需要你們的全面幫助,當前的千余名技術人員是遠遠不夠的,力度也是遠遠不夠的。”
    “如果你們能夠再組織2000人團隊,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派遣到南港造船廠進行工作,我可以做主將5艘30萬噸油輪的建造,交給你們廠。”
    李干迅速算了算,道,“每艘30萬噸油輪造價大約是3000萬美元,利潤區間應該是在15左右。”
    那就是足足450萬美元的利潤了。
    5艘就是2250萬美元啊!
    以黑海造船廠的能力,可以同時開工建造兩條,最多24個月就能完成建造,也就是說,最多6年時間,就能完成5艘訂單的建造。
    在這個時間單位里賺取2250萬美元,無論是對馬卡洛夫個人還是對黑海造船廠來說,都是極為不容易的。
    他們很清楚當前聯盟的外匯儲備是非常緊張的,大部分錢都用于進口糧食應對糧食危機了。
    作為聯盟里規模最大的造船廠,馬卡洛夫認為黑海造船廠應當學習東大的經驗,軍民兩條腿走路,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出一份力。
    985廠的殲-10系列戰機在全世界賣爆了,東大在軍貿上的開放態度,獲得了很多國家的歡迎,而這條路子,也給了蘇維埃陣營的國家許多啟發。
    黑海造船廠不可能為其他國家建造軍用艦艇,那么就只剩下高附加值的民用船舶可以選。
    馬卡洛夫竭力讓自己冷靜下來,說,“組織如此大規模的人員派遣出去工作,需要得到基輔和莫斯科的批準,我會盡量促成此事。”
    李干也很爽快,他說,“什么時候確定,什么時候簽署協議,全看你們的效率。”
    “我明白。”
    在烏克蘭待了十幾天后,李干帶著gtd25000型大型燃氣輪機、gtzatv-12-4型蒸汽輪機的全套技術,回到了南港。
    作為重要配套,國家在南港造船廠邊上,建設了南港船舶動力研究院,其中,從羅羅公司、通用動力引進的兩款燃氣輪機,就是交給該所研究的。
    繼續從烏克蘭引進燃氣輪機技術,是為了綜合各方設計的優點缺點,搞出自己的、更好的大型燃氣輪機。
    李干在燃氣輪機發展路線規劃上提了明確的要求,要搞出一款能夠通過不斷改進、提升,來滿足各型水面大中型艦艇的需求。
    首先在水面艦艇的動力系統的后勤保障上,形成高度的統一。
    通用動力的l2500發展路線非常具有代表性,從1萬馬力到4萬馬力,都是它,熱效率甚至達到驚人的391,幾乎摸到了內燃機的天花板。
    航母在起降戰機的時候,需要把航速保持在30節,如此才能讓艦載戰斗機獲得起降所需要的足夠升力。
    要讓8萬噸級的航母在海上跑出30節的航速,需要25萬以上的總馬力。
    而且還要維持航母上幾千人的電力供應,對動力系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東大海軍要直接上馬8萬噸級的常規動力航母,李干瞄準的就是黑海造船廠的烏里揚諾夫斯克級航母的技術。
    當前的任何一款燃氣輪機的馬力,按照裝備4臺來計算,都無法滿足8萬噸航母的使用。
    美國在1961年下水了其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
    標準排水量75萬噸,滿載排水量高達94萬噸!
    其總馬力高達28萬馬力!
    載機數量達到了驚人的84架!
    東大無論是技術還是經濟,都無法維持這樣的龐然大物,8萬噸這個數字,是經過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之后確定下來的,不是拍拍腦袋決定的。
    如果國產大型燃氣輪機項目進展不順利,李干會考慮在第一艘國產航母上使用蒸汽輪機。
    實際上,蒸汽輪機盡管有啟動慢、體積龐大等缺點,但確實大型船舶比較理想的動力裝置,因為技術簡單、便宜。
    花錢從烏克蘭那里引進gtzatv-12-4型蒸汽輪機技術,就是國產航母其中的一個備選動力系統。
    當然,對大型航母來說,最理想的是核動力,但此時東大在這方面的技術,還遠遠達不到。
    海軍提出,要在2000年之前,擁有三個航母戰斗群。
    這是一項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需要集中全國的所有高端技術來為此服務。
    8年時間,3條8萬噸級航母,以及配套的艦載機、護衛艦艇,等等等等,如果沒有每年10以上的經濟增速支持,這個遠景建設是無法完成的。
    歸根結底,是錢!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