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里,幾個老會員小聲議論。
“聽說那時候平均每公里就犧牲三個人。”
“夢筆山海拔4900多米,他們沒有任何攀登的經驗,想想就覺得不可思議。”
“是啊!更別說他們穿的是草鞋。”
“而且還是在窮得只能吃皮帶,皮鞋的時候爬雪山。哎,太慘了!”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站到了老周這邊。
就連剛才還在猶豫的幾個年輕會員,也被這種氛圍感染。
“我、我也報名試試。”新會員小張怯生生地說,“雖然沒登過雪山,但我基礎知識扎實,萬一我搶到了,或許也能用得上。”
張晟見狀,冷哼一聲帶著他的小團體離開。
臨走前還丟下一句,“一群被洗腦的蠢貨!”
老陳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搖搖頭。
人各有志,信仰、信念不同!
不僅僅是海市的登山俱樂部如此,這股風如野火般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地的戶外運動圈。
在首都燕京,gj登山隊的訓練基地內,總教練王巖站在臺前號召。
“同志們,這是展現我們專業價值的時刻!所有有高海拔雪山經驗的隊員,希望都能參與這次搶購當中。”
“當然,這是屬于自愿原則。不參加,也沒關系。但我想說的是,我們積累了這么多年的雪山經驗,如果能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這難道不比單純攀登珠峰更有價值嗎?”
與此同時,蜀都的川藏登山協會總部燈火通明。
會長楊遠征連夜召集了三十多位資深向導,“我們川藏人最熟悉高原環境,這次必須搶到名額!每人負責聯系五名有經驗的登山愛好者,后天統一行動!”
各大高校的登山社團也沸騰了。
xx大學登山隊的微信群瞬間刷屏99+。
隊長:全體成員注意!立即核查個人登山履歷,符合要求的同學明早6點操場集合!
張明:我去年登過慕士塔格峰!
王磊:雖然只去過四姑娘山玩,但我學醫的!
在海市,外企白領林悅正翻出自已攀登珠峰的照片。
作為業余登山愛好者,但她也有一顆熱血的心。
她果斷在自已的備忘錄上訂好了時間,若是能搶到位置。
她必然要發揮自已的余熱。
西北某j區,特-種部-隊的教官趙剛接到上級指示,立即篩選出二十名有豐富高原作戰經驗的老兵,“這次任務特殊,需要你們以個人名義參與。”
在各大社交平臺,登山愛好者們自發組建了數十個“搶名額互助群”。
“這次不是去玩,是去見證歷史!”一位資深驢友在論壇發帖,“請把名額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
隨著時間推移,這場自發的動員越來越有組織性。
中國登山協會甚至發布了《致全國登山愛好者的一封信》,呼吁:“以專業素養致敬歷史,用登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都在動員。
后天清晨,天剛蒙蒙亮,江葉就醒了。
他拉開窗簾,晨光透過薄霧灑在小區里,空氣格外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