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們到了第七軍營門口,發現東連軍已經在攻打了。
兩人沒有停留,直接轉而向南奔去。
之前,拓跋玉交代老宋,等他帶族人到登高里軍營門口鬧事后,跟族人實話實說。
告訴他們,拓跋玉還活著,但已經投降東連軍。
愿意一起投降的族人今夜全部到軍營外的火燒門,他將去那里和他們會合。
拓跋玉所在的第七軍營中,兵員構成頗為復雜,有基羅人、突厥人,鮮卑人。
鮮卑人的數量相對較少,主要集中于拓跋氏與慕容氏這兩大姓氏家族。
平時在軍營,鮮卑兵地位最低,常常遭到基羅人欺負。
拓跋玉在這座軍營里擔任副職之位,真正掌控全局的主將是基羅人。
正因如此,之前登高里才膽敢肆無忌憚地闖入拓跋玉的軍營,帶走他的夫人。
如今,形勢發生了劇變,拓跋玉已經向東連軍投降。
面對這樣的局面,他深知必須要讓自己的族人知曉此事。
基羅人素來以兇狠殘暴、蠻橫無理而聞名于世。
他們得知拓跋玉投降,必定會將怒火發泄到這些無辜的族人身上,后果很難預料。
于是吩咐老宋,鬧事之后,一定要將這個消息告訴給族人,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
愿意投降東連軍的,就不要再回軍營了,愿意留下的,那就自便。
周山問:“你的族人藏在哪里?”
“火燒門”,拓跋玉隨口回答。
周山心里一愣,“火燒門”是啥地方,咋起一個這么怪的名字?
但他沒有問,現在問這個當然不合時宜。
兩人縱馬奔跑,過了好大一會,拓跋玉說前面就是火燒門了。
周山看向遠處,兩座小山相對,中間大約六百米寬的開闊地帶,遠看確實像一個巨大的門。
說話間,兩人到了東邊山腳。
此時,北風呼嘯著掠過廣袤的大漠,卷起漫天飛雪。
天地間一片蒼茫,在這片寂靜的白色世界里,一簇簇暗紅在倔強地躍動――那是成片的繡線菊。
它們挺立在積雪中,干枯的枝干上掛滿冰凌,卻依然保持著挺拔的姿態。
寒風掠過時,成片的繡線菊隨風搖曳,干枯的花瓣相互摩挲,發出細微的沙沙聲。
周山一下就明白了,這地方為什么叫火燒門。
兩座山相對,像一個門框。
而繡線菊俗稱“螞蝗梢”、“火燒尖”。
繡線菊在秋季,葉片顏色會發生變化,可能變成鮮艷的紅色或橙紅色。
遠遠望去,植株頂端猶如被火燒過一般呈現鮮艷色彩,所以百姓形象地稱它為“火燒尖”。
原來“火燒門”地名是這么來的,算是很形象了。
從雪地上雜亂的馬蹄印以及繡線菊的殘枝來看,曾經有過大批戰馬從這里經過,也許就是秦中毅的部隊走過吧。
老宋帶領著一百多名鮮卑族人在此已經等候多時了。
這些人身著北胡兵的軍服,看到拓跋玉和周山到來時,齊刷刷地站了起來。
老宋也是一臉疑惑。
拓跋玉明白了,兩人化了裝,族人們一時辨認不出。
他大聲喊道:“我是拓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