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雪君記得,在極地的原住民也確實有用雪屋避寒的,正常情況下雪屋中的溫度比外面能高上20度,甚至30度。
但這種技術運用于馬棚的還是比較少見。
馬棚多用厚重的圓木建造,一般是兩層圓木墻,中間加20厘米左右厚的苔蘚或干草,保暖隔熱。像是三明治-->>一樣的結構,能讓棚內維持零下10c到20c的溫度。
但這只能應對零下50c的天氣。
零下70c,還得再加一層圓木墻和苔蘚夾層。
就是她現在的設計。木墻,加上干草。干草是烘干的玉米秸稈和南瓜藤蔓組成。
三層圓木墻,即使在零下70c的環境中,也足夠將室溫提升40c以上。
木匠大師傅道:“我們試過,用雪磚搭建個冰屋,冰屋里面的溫度能有個零下5度。保溫效果還不錯。”
他道:“我尋思這雪嘛,到處都是,用來替外墻,能省點木頭。”
他們現在做工程的,就很想省點料子。
喬雪君想了想:“一般冰屋都比較小,你們試的時候,搭建過大的嗎?”
木匠師傅蹙眉:“還沒來得及搭建大的。”
喬雪君:“用雪墻搭建有兩個問題,一是承重支撐,二是保溫性。如果這兩個問題解決不了,恐怕并不能替代圓木。”
馬棚她不知道,但極地居民的冰屋都小,就是因為這些弊端,太大了容易塌,也不暖和。
木匠師傅的方案相當于直接被否定了。
他卻并不介意,點頭:“行,有機會的時候看看能不能解決這問題。”
第三天,李裁縫帶著人拿著大魚皮到了溫室。
這幾天溫室的布置是都完成了,就差魚皮蓋個頂。
“喬老師!這段時間咱們可是加班加點,終于把這個給趕制出來了!瞧!”
一個板車上,放著疊起來都有一米厚的魚皮毯子,一共4疊,對應4棟溫室。
喬雪君意外:“這么快?不是說得一個月?這才不到半個月時間。”
原本李裁縫這邊定的是4個人,一個月的工期。
李裁縫哈哈笑了聲:“這不是來了那么多人嗎?我去找統籌部要了好多人!這半個月基本就是鞣制占了時間,縫合就一天搞定了。”
喬雪君:“現在裁縫工作室應該是不缺人了。”
李裁縫有些感慨:“是啊。這幾天我就聽新來的姐妹們聊,她們大多數在家里就是干這些的,我的裁縫工作室特別容易招人,縫縫補補基本都會!”
兩人見面聊了兩句,建筑部的師傅們就開始過來扯起魚皮。差不多十來個人一起,拿著魚皮上了梯子,把魚皮搭在溫室上。
這大魚皮特意縫制過,一棟溫室一張魚皮,密不透風。
因為魚皮太重,師傅們還不能抬起完整的魚皮,只能一邊一邊的慢慢來。
“喬喬!”
喬雪君正盯著這蓋頂的工作,就聽見有人叫她。
她回頭一看,是匡千里和趙蘊。
匡千里腳步很快,一會兒就沖上來了,嘿嘿笑:“聽說今天溫室徹底落成,我就和工程部的趙副部過來看看,和你一起慶祝慶祝!”
喬雪君笑道:“還行。這頂蓋好后,溫室的第一階段就弄完了。”
匡千里:“還有第二階段?”
喬雪君:“對,目前溫室里面現在的作物都耐寒,都能正常種植。但如果以后還要大降溫,或者是種點番茄這類的喜溫作物,就還需要二階段工程——加熱。”
一般來說,溫室大棚是需要透明棚膜搭建,陽光透過塑料棚膜,留下熱度和光照,幫助作物生長。
但現在用的是不透明的魚皮,隔熱,擋風,卻不透光不透熱。
現在溫室大棚的熱度來源于地下。也就是基地里面的工廠,那些工廠整日不停歇,連帶著這塊山坡地溫都比別的地方高。
搭建了大棚,就能更大的利用這個優勢。
相當于一個微弱的地熱。
但效果有限,要指望在這里面種番茄是不可能的。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