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情況,更像是古代流官與胥吏共治地方的情況。
流走的是官,不變的是吏!
而且,這些人的進步,也并非完全是因為血緣、姻親等元素,而是要更為復雜。
第一,他們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受教育條件確實會先天性的比旁人要優越一些,考上好大學的可能性要更高一些,畢業之后從政的意愿也會比別人強烈一些,而且,進入好單位的概率也會比別人更高一些。
哪怕是上學不行,可是,還可以去參軍當兵,等到服役期滿后,再進行安排,然后由工勤身份向行政身份進行轉變。
第二,這些人形成了一個熟人圈,互相之間很了解,甚至是知根知底,你照顧我,我照顧你,彼此之間形成了默契,就算是一些干部考核,難道真的能考核出什么真東西嗎?
安江對此是持否定態度的,考核確實有用,可是縣城太小了,關系太復雜了,考核之人與被考核之人說不定就是八竿子打得著的親戚或者朋友,會說實話嗎?甚至制定考核規則的人,說不定在制定時,就已經帶上了偏向性!
第三點,則是政治因素的遺傳,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父輩的可以培養,再加上后天的潛移默化及熏陶,會讓他們比普通人更能夠在官場上如魚得水,獲得更快的成長。
安江眉頭緊皺,他現在開始有些明白,為什么組織總是要求提拔的官員要有基層工作經驗,原因很簡單,因為縣鄉這種基層的政治情況,可以說是人類最復雜的幾何體,其復雜程度,千頭萬緒,極為難以處理。
計生!
陡然間,安江目光一凜,想到了一個更重要的情況。
過往的時候,因為在干部群體之中實行極為嚴格的一孩制度,這樣的情況,對于這種政治家族來說,其實是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很多人不敢去違背計劃生育政策,否則的話,就要面臨之后難以升遷的情況。
但現在,口子已經松動了,二胎,甚至三胎都是相當鼓勵的,甚至還有政策支持。
雖然很多人不愿意生,但大多都是因為這些人是經濟條件和工作環境不允許,覺得生不起更養不起,但在機關之中,并沒有那么多的壓力,他們不僅生得起,更養得起。
也許,這些孩子因為受過高等教育之后,不會再愿意回瑯琊這種小縣城,可是,他們不回來,難道做父母的,做爺爺奶奶的,六大舅七大姑八大姨,能讓自家孩子受苦嗎?
他們會想盡辦法,去攀扯關系,卻想辦法把孩子安插到一些部門之中,或者是一些壟斷性的企業之中,讓他們未來的路走得更平坦一些。
而這些人之間,也會如他們的父輩一樣,在陌生的地方,慢慢的重新編織出一張網,去形成一個新的更加隱蔽的傳承模式,將他們父輩為他們身上安排過的路,再在他們的下一代人身上重新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