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次日,白榆又匆匆往外走,白爹喊住了白榆,訓斥道:
“離過年不過半月,家里的事情一些也不管,只知道天天往外浪!”
白榆頭也不回的說:“現在你是百戶官家主,家里的事情你操心吧!
兒子我還有大事要辦,不抓緊時間就來不及了!”
白爹又道:“昨天你請了位老先生回來,扔在家里就跑了,半夜你才回來,然后今早又要出門!
對別人這樣不聞不問的,禮數也太不周到了!這是你請來的門客,不是買來的家奴。
你這樣對待別人,當初和陸炳對待你有什么區別?”
白榆想了想,好像也是這個道理,按這時代風氣,東家對門客或者西席先生還是要講究一個表面尊重。
而且他這是準備去嚴府,這會兒小閣老嚴世蕃還沒起床,上午到了也沒用。
于是白榆把出門計劃推到了中午,就去了東跨院那邊,看望老吳。
吳承恩見到白榆,連忙道:“昨天我還想起一點事,沒來得及說。
前兩日我在國子監時,隱約聽說有人組織,要對你詩文進行批判。”
白榆頗感意外的說:“連國子監那邊都有人發動?這是真想把我從文壇趕盡殺絕啊。”
吳承恩說:“來者不善,你還是要小心。”
白榆冷哼道:“他們來者不善,那我就是善者不來!
既然他們想趕盡殺絕,那就別怪我連根拔起了!”
吳承恩吃驚的看著殺氣騰騰的白榆,不就是文壇之爭嗎,怎么反應如此激烈?
主要是白榆站在歷史維度上,想起了原本歷史上徐渭徐文長的遭遇。
因為不容于復古派,徐渭長期被排斥在主流文壇之外,遭受打壓貶低,直到死后才翻了身。
所以白榆下意識的就感覺,復古派要把同樣套路用在自己身上了。
他白榆要的是活著時的風光虛榮,可不想成為徐渭徐文長那樣的人,死后才被拔高。
又和吳承恩寒暄幾句后,白榆好奇的問道:“唐三藏取經的話本小說,就是西游記,你開始動筆寫了嗎?”
雖然與這位老吳名義上是國子監同學,但過去從來沒有過交往,白榆真是一點也不了解。
就看著對方有歷史文化名人光環,白榆才信口招攬了過來。
所以閑聊時,還是只能從歷史印象里找話題。
吳承恩答道:“年輕的時候搜羅了不少這類故事,也有了大體構思,不過還未正式整理成書。”
白榆就勸道:“你也看到了,我們家暫時事情不多,你沒事的時候就開始寫西游記吧。
也不用完本,等你寫個開頭后,我就想法子刊刻發行。”
吳承恩愣了愣,“不能完結成書,寫個開頭就刊刻?天下還有這樣的道理?”
白榆點點頭,大包大攬說:“可以的,把開頭寫的精彩點,營造出期待感。
每十回就刊刻成一小本發行,這叫連載。書商不肯刊刻不要緊,我找大昌錢鋪贊助!
我相信你,一定能火!”
吳承恩覺得這個門客當的真奇怪,誰請門客是為了寫小說來的?
難道這位同學東主的愛好就是小說?那回頭在書里面,給東主加點小彩蛋。
看看天色已經快到中午了,白榆著急去嚴府,就起身告辭。
按照文化人交往習慣,白榆還作詩一首勉勵了老吳同學。
“侯生七十老監門,皮骨都消意氣存。不是眾中虛左待,當時誰報信陵恩。”
吳承恩:“......”
看這首詩內容,兩人之外的第三者誰都可以寫,但你白榆這樣寫合適嗎?
把他老吳比喻成侯生沒毛病,但哪有自比信陵君,提醒他老吳別忘了報恩的?
從數次近距離接觸來看,吳承恩能明顯感受到,白榆身上那種非同正常人的氣質。
說不清道不明,很難用語描述,也沒有模板可以歸納。
特立獨行不拘于世俗?天馬行空難以捉摸?
不知怎得,吳承恩又感到,白榆形象似乎和自己腦中刻畫了數十年的那只猴子漸漸重疊起來......
自己腦海里一個虛幻形象,突然就有了一個可參考的模板。
白榆還不知道老吳的腦補,他已經匆匆上了馬車,往東城燈市口嚴府趕。
“小閣老醒了沒?”白榆在前廳對羅龍文問道。
羅龍文沒說話,目光看向白榆的手里。
白榆提了提手里兩個小罐子,憨厚的笑著說:
“我最近主打一個聽勸,上次你提醒我不要空手上門,這次我就帶了禮品。”
羅龍文嘴角抽了抽,難以置信的說:“所以你的禮品就是兩罐六必居醬菜?或者你這兩個六必居罐子里,還塞了別的什么?”
白榆答道:“我聽說嚴府的人愛吃六必居,連六必居招牌都是嚴首輔所書,也算是投其所好吧?”
羅龍文嘆口氣,又道:“下次還是空手來吧,收這種禮,嚴府丟不起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