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賴以生存的手段,蠻人的箭術都很好,畢竟打不到獵物就意味著餓肚子。
同樣,蠻人的箭矢非常垃圾。
基本都是用獸骨、獸牙打磨后,做成尖銳的箭頭。
甚至于射殺獵物后,還需要回收箭矢、反復利用。
損壞或者丟失一支箭,都能讓一個蠻人家庭心疼好多天。
在投奔周瑜之前,沙摩柯與族人們,過得就是這樣的日子。
孟獲與祝融沒打算半渡而擊,一方面是不太懂利用水流作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缺少箭矢。
在多方因素的影響下,想著要么逼退周瑜,要么圍殲周瑜,故而壓根就沒生出半渡而擊的念頭。
另一邊。
“你是怎么想的?”祝融開口發問。
孟獲神色陰晴不定,一時間難以下定決斷。
后退?
意味著周瑜方面,多出三里的緩沖空間。
原本十拿九穩的戰事,不免生出幾分變數。
盡管這“三里”的變數,很可能微乎其微,但孟獲卻有些不甘心。
畢竟事關南蠻部族的榮辱存亡,哪怕多出一絲一毫風險,就足以讓孟獲慎重考慮。
不后退?
又擔心周瑜直接退走,從而錯過這次良機。
更擔心周瑜下次前來,直接領著十萬大軍南下。
沙摩柯走的太干脆,絲毫不給討價還價的余地,眼下只能二選一,這個抉擇實在太難了。
“夫人的意思呢?”
半晌后,孟獲向祝融投去求助眼神。
“如何才能一勞永逸,解決南中的問題呢?”祝融反問道。
“不可能。”孟獲搖頭道:“只要漢人不死絕,就永遠會進犯南中。”
“沒錯。”祝融又問道:“如何能讓漢人在一段時間內,不敢侵犯南中呢?”
“夫人有話但說無妨。”孟獲徑直發問。
“擊敗一位大人物!”祝融沉聲道:“例如那位舒侯。”
“我派人打探過,舒侯在天下間名氣很大。”祝融繼續道:“若能將其擊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漢人絕對會變得謹慎,不敢再對南中生出妄想。”
“如果擊殺呢?”孟獲冷不丁問道:“能否讓南中幾十年無憂?”
“不知道。”祝融搖頭道:“你說的確實有可能,但我奉勸你別這么做。”
“為何?”孟獲不解追問。
“也有可能引來漢人的瘋狂報復。”祝融提醒道:“你殺了南方霸主,他的兒子、他的部下,會不會拿南中來泄憤?”
“十萬大軍”祝融說著連連搖頭。
“怕什么?!”孟獲一咬牙道:“十萬大軍也奈何不了十萬大山!”
“若能殺了周瑜,大不了藏進深山老林,我就不信漢軍能永遠不走。”
“擊殺也好、擊敗也罷,首先要讓對面過來再說。”
祝融沒有糾纏這個話題,抬手指著對岸的旗幟。
“那就是舒侯的大纛,代表他本人就在軍中,放不放對方過來,你決定吧。”
說罷,祝融徑直轉身離開岸邊。
對于此戰打不打,祝融內心更傾向于打。
雖然沒讀過什么書,但祝融覺得只有戰爭才能換來和平,而不是一位妥協。
但對于周瑜殺不殺的問題,祝融就持保留態度。
祝融清楚漢人王朝的強大,殺了這么一個大人物,恐怕對南蠻而,會是一場滅頂之災。
按照祝融的想法,擊敗漢軍之后,若能擒下周瑜最好。
放在部落中好吃好喝供著,當做人質讓漢軍投鼠忌器,這樣就能讓南中不受戰火侵襲。
若不能擒下周瑜,這次戰敗也能讓漢軍長個記性。
而且已張榜告示,漢人要臉要皮,短時間內恐怕也不好意思,再對南中發起進攻。
反之,若直接殺掉周瑜,那才是真的撕破臉皮、不死不休。
對于孟獲的極端想法,祝融剛才并未反駁。
不是因為認可,而是認為在戰前,沒必要跟孟獲發生一些分歧。
一切,先等贏下此戰再說。
若在戰前就與孟獲發生爭執,不利于麾下團結,更不利于士氣。
之后真能擒下周瑜,屆時在與孟獲爭辯不遲。
同為部落王者,祝融可一點都不虛孟獲。
“嗚嗚嗚”蒼涼的號角聲響徹山林。
在北岸漢軍的注視下,南岸的蠻軍開始緩緩后撤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