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橡樹園技術班底
蘇津東、丁槐那桌已經坐滿人,丁春健與丁磊站起來要讓座位讓出來,張恪攔著他們,說道:“加兩張椅子擠一擠才熱鬧……”又要對丁春健說道,“我表哥梁文江這兩天也在海州,你有沒有跟他聯絡……”
“哦,剛通過電話……”丁春健與梁文江是清華計算機系校友,丁春健兩年前加入錦湖,以他在制成電路研究領域卓越的才華,將擔任微電子基礎實驗室的首席工程師,是譚云松手下兩名首席工程師之一,地位要在其他主任工程師之上。丁磊原是德儀中國研發中心的首席工程師,錦湖與德儀合資成立泰忒光電技術研究院之后,他就給拉到海州來,實行首席科學家制之后,他就擔任泰忒光電技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
在錦湖的技術研發體系里,只要進行基礎技術研究的實驗室才實施首席科學家制,目前就成漢璋兼任ess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譚云松擔任橡樹園微電子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當然,成漢璋還有其他的職責,是大項目部的成員,參與到公司的戰略決策,地位要高許多。其他最高級別的研發人員就是首席工程師或首席研究員,丁槐的主要精力轉移到整個技術研發體系的管理上,統轄全局,不會去做具體而微的項目研發。
坐在這一桌的人,除了蘇津東、丁槐之外,其他人都是首席科學家或工程師。
陳信生這次從美國帶來的研發人員分三類。
一類是并購ess之后就由丁春健率領前往美國對m-1、u-1進行技術攻關的研發小組成員。這一部分研發人員,是自愛達電子成立之初就努力積攢下來的核心技術力量――錦湖在之前甚至將海州市科技局下屬的電子研究所給兼并過來――他們中大多數人都參與新一代解碼系統的完整開發工作。他們給抽調去美國之后,錦湖電子技術研究院的人數雖然沒有減少多少,但是技術力量就立即相形見絀了,從而將工作的重心徹底的轉移到比較淺層次的應用技術的研發上。這也是近一年時間來,外界所看到的,錦湖在技術研發上的實力,似乎也代表當前國內較為有實力的技術力量。給抽調去美國的人雖然不多,陸陸續續加起來,還不到五十人,這些人絕大多數之前就由于杰出的研發工作獲得股權激勵,也是橡樹園實驗基地可以依重的中堅力量。
一類是這次“百人行動”計劃在海外招募到華人科學家。橡樹園實驗基地的基建直到近日才完成,之前沒有開展研發工作的條件,除了在創業園區內成立實驗室籌備處留少部分人開展前期籌備工作之外,這次招募到的大多數華人科學家都暫時送往ess的實驗室。在那里
,他們可以直接參與到當前的研發工作之中。這類人中,也包括從歐美地區招聘到華人科學家。成漢璋正式加盟錦湖之后,就一直積極的在歐美地區為錦湖物色高水準的研發人員,這些人當然有愿意到國內來工作的,也不愿意回國就繼續留在ess的實驗室,畢竟ess以后將錦湖與國際先進技術接軌的最主要通道。這些年來,國內許多優秀人才到海外留學后大多選擇留在海外工作。他們在國外受重視的程度比不上當地人,但是國內又沒有他們施加才能的平臺,不得不一直滯留在海外。這些海外留學生在歐美電子工業的研發體系內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德儀將除基帶芯片之外的二流數字手機技術與相關研發團隊都剝離給ess,八十一人的研發團隊,其中華人工程師就有二十五人――這部華人工程師大多愿意回國內工作,也將由他們與一部分派往內地的歐美工程師撐起橡樹園數字手機實驗室的骨架來――由此可見“國內的教育體系都在給歐美國體培養人才”的話并非是無的放矢。
還有一類人,就是錦湖近期在國內大批招聘后擇優選送ess實驗室進行培訓的新晉研發人員。這部分人數最多,有兩百四十多人,大半還是今年夏天剛從各大高校畢業的應屆畢業生。雖然當中有許多碩士、博士,但鑒于國內電子產業的基礎薄弱,研發水平與國際先進技術脫節太多,這些人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淬練才堪大用。張恪倒是很期待他們成為錦湖未來依重的技術力量。
這三部分人將是第一批進駐橡樹園實驗基地的技術力量,錦湖將主要依賴他們卯足勁向前奔跑。
陳信生這次帶到海州來的人,主要是“百人行動”計劃招聘到的華人科學家,他們中大多數人都還沒有到海州、到錦湖總部來過,還有丁春健他們給外派到ess進行技術攻擊的研發小組成員們,一共一百四十多人。那些給送往ess參加培訓的二百四十多名新晉研發人員就留在建鄴,他們還要完成最后的培訓。不然浩浩蕩蕩四百多人就太惹人矚目了,張恪還是要求低調,以不引起三星及其他外資電子廠商的注意為佳,今天的招待活動,也僅僅是錦湖內部舉行,外界一點消息都沒有透露。
晚宴結束后,有些人旅途勞頓,會先回房間休息;有些人精力充沛,酒店里娛樂設備完備;甚至有人提議夜游象山,這邊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都會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張恪則與陳信生、蘇津東、丁槐他們跟譚云松這些首席科學家、首席工程師移到一間雅室喝茶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