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三章??限制
肖瑞民心里萬般不想與聯訊的孫志剛、東興的廖紅雷同路,但想到這可能是愛達的安排,萬般無奈,也只有各自坐車抵愛達集團位于中關村的分公司;坐在車里也在想愛達這么安排的用意。
與周邊的建筑不同,愛達大廈有一座精心修治的前庭花園,生趣盎然的林樹,將玻璃幕墻遮覆的現代建筑與東方庭園完美相融合,還給行經的旅人提過一個休憩的場所。豎于前庭花園一角的巨型帆狀樓標有著現代雕塑的質感,使得這棟十二層樓高的建筑迥然有一種別具風格的氣派。
聯訊與東興的總部都不在北京,孫志剛、廖紅雷就算常到北京來公干,也少有機會經過此地,才第一次看到愛達集團在北京的分公司大廈。
這是愛達集團在首都顯示出來的氣派,不是簡單的財大氣粗,彰顯出來的精致,似乎也是愛達產品的某種氣質。
陳信生、蘇津東與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姚堅站在樓前的臺階上相迎――雖然愛達集團一開始就表明近期不會向媒體進一步透露相關消息的態度,但是仍有不少媒體記者堅守在愛達大廈的樓下,看到陳信生、蘇津東下樓來,緊接著聯信、聯訊、東興三家公司的老總又先后從車里鉆出來,守在這邊的記者頓時興奮起來,十多人,拿著相機就擁過來。
郵電部目前為止只發放的四張手機執照就落在愛達、聯信、聯訊、東興四家公司手中,說是完全統治國產手機產業的四巨頭一點也不過。當愛達集團中午在央視梅地亞中心宣布那個驚世駭俗的決定之后,媒體首先就想知道聯信、聯訊以及東興三家公司的態度,奈何三家公司的老總與工作人員都三緘其口、諱莫如深,這時候看到四家公司老總在愛達大廈前相聚,如何令人不興奮?
北京分公司這邊早有預備,工作人員迅速護送肖瑞民、孫志剛、廖紅雷以及他們的隨行人員進入大廈里面,將追逐過來的記者擋在后面不讓靠近,直到陳信生、蘇津東陪肖瑞民等人進了電梯,姚堅才對記者做了一個簡短的說明。
聯信是郵電部年后在原華光電子公司基礎上拼湊出來的大型企業,屬于電子產業領域新興的勢力。聯訊、東興的根基則要深厚得多,成立于八三年的聯訊電子去年五月初就在深圳證券交易市場上市交易,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幾家擁有電子組件生產能力的電子廠商,主要產品有電話機、打印機、計算機,九六年,聯訊電子與國內最大彩電企業之一、今年年初還進入碟機產業的東興電子分列電子百強企業排名第七、第十一。
早在“八五”期間,國家確定的《g數字移動通信手機基本技術與設備的研究課題》攻關項目就由電子工業部旗下的廣州通信研究所承擔,去年年中就完成性能樣機并通過技術鑒定,去年年底,在電子工業部的促使下,廣州通信研究所(電子七所)與聯訊、東興兩家公司進行產學研合作,將相關技術同時轉讓給聯訊與東興。也就是說聯訊與東興兩家公司同時具備了數字手機的基礎技術,這也是聯訊、東興能與聯信、愛達同時從郵電部獲得手機執照的關鍵因素。
雖說愛達從德儀獲得的是二三流手機制造技術,但是以此技術與工藝為基礎生產出來的i08仍不失為國內市場上的主流商用機型,聯訊與東興手里掌握的數字手機技術離商用化還是十萬八千里的遙遠距離。
愛達的決定,聯訊與東興是最為興奮的。雖說他們手里的數字手機技術離商用化還有很遠的距離,即使想自稱為四流五流的技術都很勉強,但是畢竟有個技術底子在那里,而是電子工業部所屬的廣州通信研究所是國內迄今惟一的專業移動通訊研究機構。且不管水平如何,但是至少在九七年之前,國內移動通訊研究領域的專家幾乎都集中在廣州通信研究所里。
愛達集團在獲得德儀的技術之后,半年之后就推出成熟的商業化手機,聯訊、東興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們在獲得愛達集團公開的全部技術之后,速度不會慢過愛達集團太多。
可惜國內外媒體對愛達與德儀的那次技術資產交易進行報道時,似乎忘了提及德儀相關的技術團隊也隨著那次交易都轉入愛達在美國硅谷的實驗基地ess的旗下。
在愛達并購之前,ess就只是硅谷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科技公司,因為與新科電子合作研究碟機解碼芯遇挫才被迫售給愛達集團,給愛達并購之后到現在也沒有什么驚艷之作吸引媒體與公眾的目光。
在許多人的眼里,這么一家科技公司能半路接手將德儀的手機技術消化,只怕也是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卻不曉得除了年初就注入的兩千萬美金之外,錦湖從解碼芯片上每個月獲得近千萬美元的收益,除了一部分逐月支付從德儀收購技術的費用之外,至少有一半都會投給ess。這些資金除了投入既定的研發任務之外,還有就是不斷的招攬人手。
由于橡樹園的基建工作都還沒有完全準備妥當,除了必要的籌備人員留在國內之外,這次“百人計劃”招聘到的中高級研發人員都會盡可能先安排到ess進行短期的技術交流,當然,人數規模更加龐大的是從錦湖電子技術研究院抽調的與近期從國內招聘的一部分技術人員,他們都在橡樹園計劃啟動之后陸續送到ess進行專業技術上的培訓,也可以說將
前期的研發銜接與整合工作先開展起來。
可以說,ess此時技術團隊的陣容,絕非一年前能夠媲美。當然,待建鄴的橡樹園完全建成之后,大部分人都會分流到國內來開展研發工作,這部分已經能夠將橡樹園四個重點實驗的框架給支撐起來。
孫志剛、廖紅雷與陳信生都不陌生,畢竟陳信生擔任德儀中國區總裁七年,與國內大的電子廠商都有或深或淺的交往,在電子產業領域有著極大的影響。蘇津東要算后起之秀,可以說是因為愛達的崛起而名聞天下,不管背后那個青年擁有怎樣的奇跡之手,蘇津東作為具體的管理者,勞苦功高,此時也已經家財億萬。
天曉得,九七年,國內的億萬富翁是多么的稀罕!
最令孫志剛、廖紅雷好奇的,當然還是那個隱藏在陰影之下、據說還沒有滿二十歲的青年。作為在各自地盤都擁有極大權威的中年人,要沒有必要,孫志剛、廖紅雷實在不想跑過來跟一個未滿二十歲的青年平起平坐,今天急沖沖跑的過來,似乎還沒有平起平坐的地位。心里多少有些別扭,但是有機會見面,孫志剛、廖紅雷還是不會錯過的,何況這次又事關重大,倒不曉得聯信的肖瑞民是怎么想的。
由于之前偶爾發生的小摩擦,肖瑞民對愛達集團的關注更細心。看上去i19在性能上比i08提高不多,甚至為了保證手機的輕薄,一些性能甚至取消掉,i19的成功似乎更多的體現在產品設計上。肖瑞民在香港啟德機場獲得張恪贈送的那只樣機之后,就讓聯信旗下的工程師詳細的解析了i19的技術特點,不提愛達獨有的復式音軌技術與藍屏技術,發現沒有一定的技術水準是無法實現i19那令人驚艷的外形的。這時候,肖瑞民就曉得愛達集團在海外應該有一個相對強大的技術團隊為后盾,當然,也無法想象ess的技術團隊陣容有多龐大,畢竟在美國硅谷維持一個技術團隊的費用,可能是國內的十倍、二十倍。
電梯停在十二層,電梯外不是國內尋常辦公樓里常見的過道與密密麻麻的房間,電梯外是一個寬敞明亮的大廳,這個大廳只怕要占了整個樓層近一半的面積,辦公室、會客室之類的隔間在大廳的另一側。
隨行人員另有人招待,肖瑞民與孫志剛、廖紅雷在會客室里稍坐片刻,蘇津東稍去便返,張恪跟在他后面走進來。
孫志剛、廖紅雷都曉得站在愛達集團背后是一個不滿二十歲的青年,當張恪走進來時,他們看到的是一個眼神里流露出閑散意態、白皙臉龐,書卷氣濃重、身材略瘦看上去卻又充滿精力的青年,要不是肖瑞民與陳信生這時候站起來,他們也無法就相信眼前這青年就是那個站在愛達集團背后的那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