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幫你們問問。”云同志道:“這次,我可以寫你爹了吧?”
內容都想好了,通安村生產隊隊長麥秸稈二次利用創造了商業價值。
“不寫我爹,寫我李嬸子。”杜紅英給他說李嬸子任勞任怨的教導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婦做手工,帶領大家賺零用錢,還絞盡腦汁創新。
“那她們什么時候做工?”
“這會兒在山上干活掙工分,中午午飯后就爭分奪秒的編手工品。”
“我可以拍她們的生產場景嗎。”
“當然可以。”
生產隊的婦人們聽說要拍照片既高興又害羞,盯著鏡頭都不知道要怎么才好。
“你們不用管我,只管自己編就行。”
抓拍什么的云同志沒法和她們解釋。
好在這些婦人們都很聽話,低頭專心的擺弄著手中的麥秸稈。
“麥秸稈在這些女同志的手中變得乖順輕巧,纏纏繞繞,最后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品。”云同志為腦子里能想到什么就趕緊的寫下來,他覺得每次來通安村七生產隊都有驚喜。
“杜紅英同志,你們這個手工作坊真是開了先河做了表率,婦女能頂半邊天,大家都應該向你們學習。”
杜紅英就微微一笑。
學習也得要有學習的條件,其他生產隊的麥秸稈總共就一尺來長,瘦瘦小小的能干嗎?
還有,她們生產隊有李嬸子這樣的技術人員嗎?
有石靈這樣的巧手姑娘?有自己這樣的推銷員?
原材料技術產品銷路,那可是缺一不可的。
饒是自己占了重生的優勢見多識廣,也突破不了政策的困擾,要不然也不用求助了,悄悄的發財她不香?
這個年代的杜紅英感覺自己是孫悟空,躥天猴本事再大也怕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