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有道是寧受不復之劫,不入生死之門。既然你讓我來走這一遭,那我便接了就是。”說完,查文斌像是明白了什么,大步流星的朝著那門走去,口中還說道:“三界火宅苦,見者求出離;清苦勤求道,不入生死門。”
何為生死門?這是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古老邏輯,說白了,這是一道考驗人的智商的題目。
傳說中有生死兩扇門,分別由一個說真話,一個說假話的人看守,我們可以提一個問題,從而判斷哪扇是生門,哪扇是死門.請問,這個問題該怎么問?
這道題目該如何回答呢?其實答案倒是很簡單,我們不需要判斷哪個士兵是說真話的,哪個士兵是說假話的。只需要隨便問其中一個士兵一個問題:講假話者守得是死門?
如果對方回答“是”。
假如他是講真話的,肯定問題,那你問得這個人守得就是生門。
假如他是講假話的,否定問題,那你問得這個人守得還是生門。
如果對方回答“不是”。
假如他是講真話的,肯定的否定還是否定,那講真話的守得才是死門,另一個講假話的守得是生門。
假如他是講假話的,否定的否定就是肯定,講假話的守得就是死門,另一個講真話的守得是生門。
總之,只要對方回答“是”,那你面前的就是生門,對方回答“不是”,你面前的就是死門,生門在另一邊。
這這扇門,那兩個士兵,就分別是查文斌自己和他憑空出現的那個師傅,他們兩人對這扇門都有一個自己的判斷,其中一人是正確的,一人是錯誤的。那些出現的人或者魂,不過是來干擾視線的罷了。
人之所以會去判斷這扇門能不能進得,不過是他心中有所顧忌,如果拋開這些顧忌呢?給你一扇門,不管后頭是死亡還是財富
,都與我無關,我不要,也不去拿,只是看做一扇普通的門,進也就進去了。危險,是為貪婪的人準備的。
道教設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真的就是一本道德經能夠講明白的嗎?或者讀一遍兩遍的易經,懂八卦,會風水,就是道了?那也太小看國人的智慧了,歷史長河中,能把這些道家典籍倒背如流的人,一抓一大把,最終能夠成道的又有幾人呢?
道教“設教”的目的就是要讓人撥開紛繁的物象世界而深入到生命的本源,以明了人的“氣有清濁,性有智愚”;同時,“道無棄物,常善救人”,智愚之人又皆可修道而成真。
道的真諦,絕不是因為天資有多高,而是在于心有多誠,這和我們平日里拜那些供奉的神仙們,常說的一句話是一樣的:心不誠,則不靈!
那些不孝順的子女們,在長輩死后才去風光大葬,披麻戴孝,尋覓一個風水寶地,妄圖讓子嗣受蔭庇,那是在妄想。
“人之生也,氣有清濁,性有智愚,雖大塊肇分,元精育物,富貴貧賤,壽夭妍媸,得之自然,賦以定分,皆不可移也。然道無棄物,常善救人,故當設教以誘之,垂法以訓之,使啟迪昏蒙,恭悟真正,琢玉成器,披沙得金,斯之謂矣。”由此可見,在頗具命定論色彩的大框架下,道教的“設教”、“垂法”就是要引導人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大道之中,以實現生命的超越。
““清濁之氣生育萬物,世人若求長生之道,煉陰為陽,煉凡成圣,皆因清自濁之所生,動因靜之所起。清濁者,道之別名也。學仙之人,能堅守于至道,一切萬物自然歸之。”由于人的生命是由稟道受氣而來的,能堅守至道就意味著可以得道而長生,因此,就生命的發展趨向而,應當是由道出發而復歸于道的過程,或曰自無而顯有又攝跡還本復歸于無的過程。
人之受生,稟道為本,所稟之性,無雜無塵,故云正也。既生之后,其正遷訛,染習世塵,淪迷俗境,正道乃喪,邪幻日侵,老君戒云:修道之士,當須息累欲之機,歸靜篤之趣,乃可致虛極之道爾。
這就是說,人的生命以稟道為本,但人所本有的無雜無塵的道性卻并不與人性完全同一,因為人出生之后,就受沉重的的支配而落入“染習世塵,淪迷俗境”之中,使“正道乃喪”。而由于本來清靜的道性隱潛于人性之中,是人的本有之性,因此,人通過修道又可以重歸于無雜無塵的“虛極之道”,以實現生命的本真,完成真正的人生。所以道家才有“人能歸于根本,是謂調復性命之道”!
過了這一關,查文斌的十年陽壽對于他來講,還重要嗎?他能否得道,并不是看他能否破了多少煞,超了多少度,而是他的心是不是還真的活著。一本《如意冊》,區區七十二個字,真能得道,那天上的神仙們都應該住不下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