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斌摸著手中那枚大印,思索著說道:“你的意思是這兒很早就被人光顧過了?”
老王說道:“不錯,現在我們懷疑歷史上對于這座扶桑神樹蹤跡的追查從未停止過,并且一直延續到了現代。其中最為有名的那個人便是唐朝時期的大詩人李白!李白外號酒仙,一直以風雅灑脫聞名千古。但仔細分析,這人雖然嘲笑當時的朝廷,并以游天下山川美景為樂,足跡遍及五湖四海。他本人是出身于巴蜀之地,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蜀道難》,正是這篇文章讓我們推斷出他曾經就到過蘄封山,并且極有可能還進山探尋了一番,至于發現的結果,應該是一無所獲。
這篇《蜀道難》,全文二百九十四個字,文中諸多的畫面此隱彼現,無論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都被描述的活靈活現!
詩歌之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這豈不就是我們站在村口住宅過夜的地方眺望的景象?;而后,跟蹤而來的是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這些查兄弟一路過來想必也不是陌生的吧?至于“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描述,從六龍回日之九重云霄到沖波逆折之百丈深淵這一段,長蛇我們已經遇到了,而“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說的太陽之神羲和駕著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這里描述的不正是扶桑神樹的傳說嗎?
李白一生縱橫山水,極有可能就是在尋找這些蛛絲馬跡,并最終定格在了現今的蘄封山!但是這個結果必定是失敗了,但是他卻給我們留下了太多了線索。“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也告訴了我們,此番進行必定兇險萬分。
至于姜兄的巴蜀先人,現在也基本可以推斷出是李白詩中描述的那段“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蠶叢乃是古代巴蜀的第一位王,”《蜀王本紀》記載說:“蜀王之先名蠶叢,后代曰柏灌,后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
也就是說統治整個古巴蜀的總計有三位王,分別是蠶叢、柏灌和魚鳧,這些人都擁有超長的壽命,每個人都活了幾百歲,最后死后成神,而那些子民們在隨著王仙去之后,也都跟著一塊兒殉葬了。
關于這段僅有的史料記載,組織上派出史學專家和考古專家研究后最終得出了這么一段歷史:上古時期,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大約在三千五百年前,他們開始向東進入平原,與土生的漢人雜居融合,孕育出了后續燦爛的中華文明。
但是其中的一支向東南遷居進入蘄封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建筑特色以石屋為主,開始過起了漁獵生活,并從撿到的野蠶的蠶繭中抽出絲來,我們把這些居住在蘄封山的
這一部分人稱為蜀山氏。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蜀山氏的有一位女子嫁給黃帝了為妃,所生的后代就是五帝之中的顓頊,顓頊的后代又再生了這位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蠶叢!
這位蠶叢王巡視子明常常穿著青衣,因此被人們呼為青衣神!
蠶叢見這兒的氣候很適宜桑葉生長,于是到處勸農種桑養蠶。當時蜀地居住的民族是從川西北高原上沿邛崍山脈下來的羌人。他們以羊為其民族的圖騰,作為其民族的名稱羊人,經過蠶叢的勸導。終于使大部分羌民定居下來,跨入農桑時代。
蠶叢以蠶桑興邦,蜀地的經濟迅速騰飛,《華陽國志》中有記載這么一段:“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在西周末,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自亂朝綱。此時的蜀地在蠶叢治理下,經濟發達,人民安定,國力已強大到足可以和周天子分庭抗禮,因此他乘此機會在蜀中稱王建立了蜀國,而周幽王的兒子姬宜臼見鎬京已被四夷包圍,帶著官員逃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這就是“平王東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