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文藝形式。
其實不管是詩歌、小說還是電影,本質上都是在表達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寄托。
能夠在當前時代流行的文藝作品,都是從極大程度上,反應了這個時代,人民群眾最根本的精神需求的。
而電影作為全民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這個年代,不管是在高層,還是老百姓當中,那可是相當有分量的。
這時的電影行業從業者,不管是從導演、攝像到演員,個頂個都足以被稱作一句人民藝術家的。
因為這時候拍電影,完全沒有后世那種功利和投機,整個電影的劇組,從上到下就只有一個目標,如何將這部電影拍好,拍成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樣子,拍出這個時代所要展現的精神風貌來。
所以,后世的人回看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這些電影,第一個感覺,便是電影里展現出來一種純真與淳樸。
甚至還會覺得許多場景的拍攝,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比如拍攝一些戰爭場面的時候,那可是電影廠真的找到了軍區方面幫忙配合,甚至最高的記錄,有出動幾十萬的軍隊協助拍攝的場景。
這在后世,完全是不敢想象的一個成本,但在這個年頭,電影廠要拍攝一部電影,其實所花費的成本并不高。
一般的電影,在十萬到二十萬之間就能很寬裕的搞定。
只有一些需要采用特殊場合、道具,以及耗費膠卷的電影,成本才會稍微大一點。
哪像后世拍電影,啥都還沒有呢!先把演員的工資算一下,好嘛,幾個億就出去了。
這年頭演員的工資,都是各自的原單位發放的,電影廠頂多再給一些津貼罷了。
就像龔雪現在從總政話劇團被春城電影制片廠借調過來拍攝電影,她的組織關系和工資,依舊由總政話劇團那邊按月發放。
只不過,額外春城電影制片廠這邊,按天數給她每天三元的一個伙食和拍攝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