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有巴老做我們的后盾,我們什么都不怕。”
“太好了!這篇《傷痕》發出去的話,我敢說,一定會比海子的兩篇詩歌的影響力更大。”
“那肯定的呀!詩歌才那么點字,這篇《傷痕》,可是足足七千字,講述的故事幾乎橫跨了特殊時期的十年啊!”
“這個海子真的是太有才了,詩歌寫得如此浪漫與震撼,連小說也這般擅長,他真的只是一個農民么?”
“以前我不相信有天才,現在我信了,這個海子才十八歲,寫出的文字如此老練與真實”
編輯部的編輯們,對林火旺的《傷痕》,一致好評。
又有巴老和鐘老這兩個堅實的后盾,主編張光年大筆一揮,兩天后的《人民文學》最新一刊,把往后挪一下,將《傷痕》放上去。
大家都很期待,《傷痕》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之后,會在全國各地引發怎么樣的轟動來。
要知道,《人民文學》的發行量,復刊以后就一直是三百萬冊以上,遠勝于《詩刊》,影響力也更是兩個量級的。
與此同時,在滬上。
外事局下的翻譯處,通常被人稱作翻譯局的單位。
柳茹夢的母親郭琳嫻,在平反之后,就回到了原單位翻譯局上班。
甚至為了補償她,還上調了她的級別,成為了翻譯處的副處長。
不過她的業務能力也是真的強,不僅精通英語和俄語,連日語和韓語都擅長,甚至還在自學一些小語種,比如意大利語和波蘭語。
這也使得原本好幾個老員工,見她這個以前被批判的對象,當上了副處長很不服氣,可見識到她的實力之后,一個個都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