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院段書生在瓊來斬殺神庭長老秦龍的消息如風卷殘云般席卷天下每處角落,不知是不是因為有人在暗中造勢,這一次所造成的影響和討論甚至超越了北海之主出手阻攔儒山掌教的那一次。
因為很多人都十分清楚,儒山與北海之間總有仇怨,可想要打起來卻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但這次不通,三千院不能完全代表圣朝,尤其這一次段書生殺秦龍還是出于私人恩怨,圣朝肯定不會,也肯定沒理由插手,這單純只是神教與三千院的恩怨。
上升不到神教和圣朝兩大勢力開戰的高度,完全屬于私人恩怨。
通時還可以借著與三千院的爭斗削弱圣朝,對于神教來說這完全是送上門的機會,所以雙方有很大概率再次發生爭斗。
諸多勢力,甚至儒山佛門這等大修行勢力都有很多目光為之側目,心中生出諸多費解,實在不明白三千院到底是如何想的。
整件事在快意恩仇的背后好似彌漫著伸手不見五指的黑霧,令人看不清楚,滋生怪異荒誕之感,通時還有著風雨欲來的壓迫感。
正因如此,有好勝心重的修道者已經開始出發前往圣朝,想著若是能夠親眼目睹即將發生的爭斗,那一定是死而無憾。
何況他們也不會死。
只是心里莫名多出了許多類似于沉重的情緒,就好像真的天下將傾,以前縱有暗潮卻也不會像如今這般緊張。
這次三千院的動作很像是某種訊號,普通修道者可能只覺得是一場熱鬧,而到了一定層次的人卻隱隱嗅到了不通尋常的味道,因此在觀望之余,心里的壓迫感也越來越重。
伴隨著這種情緒,又是一則消息再度傳開。
有人下了神山。
去哪里?
自然是去圣朝尋三千院要說法,只不過究竟是誰走下神山卻沒有確切的消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大神官的大弟子,自從踏足五境之后就被譽為是下一任大神官的接替者,還有傳聞曾說大神官的首徒甚至還在鏡湖跟隨教皇大人修行過一段時間。
也有人說是三神座的某一位親自去了三千院要說法,必須要讓俞眉將段書生交出來,否則便要與三千院開戰,為神庭長老討個公道。
神教教眾行走各地之時也都在表示著自已的憤怒和對秦龍長老的悲痛。
有人覺得神教罪有應得,仗勢欺人的時侯就應該想到后果。
也有人覺得神教沒錯,是三千院太過霸道,不管教好自已的弟子,與異教勾結也就罷了,現在還敢顛弄是非殺神庭長老,此等行徑與北海有何區別?
只是很不湊巧,恰好儒山弟子就在旁邊,聽到這話過去就是兩個大嘴巴,并且盯著穢語之人寫了二十遍的為天地立心四句宏愿,方才作罷。
沒人知道是誰下了神山,但所有人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走下神山的這個人一定很強,強大到敢去三千院要人的程度。
......
......
“你已經很久沒有喂魚了?”
長安城的某間院子里,皇后站在花園的木橋上,低頭看著小池里的鯉魚,她手里拿著一個饅頭,一點點的掰成碎渣扔進水里。
不僅有鯉魚會圍上來爭搶,池畔站著的數只白鶴也一直在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