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挖與壓實:李寶兒站在一旁,目光如炬地監督著工程的進展。她深知“地基不牢,地動山搖”的道理,因此對地基的處理格外嚴格。
她要求民夫們開挖出一條深約一尺(約30厘米)的路基,這個深度既能保證道路的穩定性,又不會過于耗費人力和時間。
底層的處理尤為關鍵,李寶兒命令民夫們將大塊的碎石鋪在路基底部,然后用夯杵層層夯實。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地基的承載能力,防止道路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下陷或變形的情況。
中層則填入較小的碎石和沙土,同樣需要用夯杵反復夯實,以確保整個路基的密實度。
排水設計:這是李寶兒帶來的核心改良之一。她深知雨水對道路的侵蝕作用,因此在設計時特別注重排水系統的完善。
她要求路基做成中間高、兩邊低的拱形(坡度約為百分之三),這樣可以使雨水自然地流向道路兩側。
為了進一步加強排水效果,李寶兒還下令在道路兩側開挖排水溝。這些排水溝不僅能夠迅速排走雨水,還能防止雨水浸泡路基,從而延長道路的使用壽命。
模板支護與“伸縮縫”:
在夯實好的路基兩側,工人們用木板立起了堅固的模板,這些模板就像城墻一樣,筆直地矗立在道路兩旁。
模板的高度根據設計要求而定,一般來說,它們要比路面高出一些,以確保在澆筑膠泥時,膠泥不會溢出。
規定的路面寬度為三丈(約10米),這個寬度足以容納四輛馬車并行。這樣寬敞的道路設計,不僅方便了交通,也為未來城市的發展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李寶兒的一個關鍵細節是“伸縮縫”的設計。她深知熱脹冷縮的原理,這是天地之間不變的規律。
因此,她要求每隔十丈(約33米),就在模板中嵌入一層薄木板。當膠泥半干時,再將這層薄木板取出,這樣就會在路面上形成一道縫隙。
這道縫隙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卻有著重要的作用。
李寶兒解釋道:“熱脹冷縮乃天地至理,若不預留伸縮空間,道路在夏天受熱膨脹時,就會因為無處伸展而產生裂縫;而在冬天受冷收縮時,又會因為沒有足夠的收縮空間而導致路面變形。”
為了防止雨水滲入伸縮縫,李寶兒還特別在縫隙內填充了瀝青。瀝青在古代就已經被廣泛使用,它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可以有效地保護道路不受雨水侵蝕。
李寶兒的這個設計讓工部的老工匠們都嘖嘖稱奇。他們對這個年輕女子的智慧和創新精神深感欽佩,同時也對這條道路的質量充滿了信心。
“膠泥”的攪拌與澆筑:
為了確保“膠泥”的質量和均勻性,在路邊設立了多個攪拌區。
這些攪拌區分布合理,方便民夫們進行操作。在攪拌過程中,嚴格按照李寶兒規定的“膠泥:砂:石=123”的體積比進行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