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縣賓館最大的宴會廳“松鶴廳”,今晚的燈光亮得有些晃眼。
穹頂下,那盞巨大的水晶吊燈像是被無形的氣浪托舉著,千百個棱面切割著刺眼的光,瀑布般傾瀉下來。
每一束光都精準地打在金邊骨瓷的餐盤、湯盅、酒杯上,折射出近乎耀眼的鋒芒。
空氣沉甸甸地浮動著。
清蒸石斑魚鮮甜的氣息、紅燒肘子濃油赤醬的霸道、茅臺酒那股獨有的、帶著焦糊香氣的醬香,還有更隱秘的——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像微電流般在席間無聲傳遞的“場子味兒”。
那是權力的濃度,是攀附的試探,是無數目光與心思交織成的無形蛛網,密不透風地籠罩著每一寸空間。
主桌坐北朝南,是這“場子”毋庸置疑的中心。
縣委書記張為民端坐主位,藏青色西服熨貼得一絲不茍,紅光滿面,那喜氣幾乎要沖破臉上的油光溢出來。
他左邊是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史文斌,銀邊眼鏡后的目光沉穩,帶著省城下來的審度與一絲不易察覺的矜持。
緊挨著張為民右邊的,正是這場盛宴真正的主角——陳銘。
他穿著半新不舊的深色夾克,在一眾刻意講究的衣著里顯得過于樸素,
如同一塊沉靜的礁石,嵌在這片喧囂的浪潮中心。
再往下,主管文教衛的劉副縣長、衛生局局長韓齊正、縣委辦主任……
一張張熟悉的面孔,按著縣里那本無形的座次譜排開,將主桌填得滿滿當當。
其他幾張圓桌也無一虛席。
財政、交通、農業、教育…各局委辦的頭頭腦腦,縣里有名望的幾位老專家,還有幾家本地龍頭企業的老板,無一不是正陽縣能攪動一方風云的人物。
此刻,酒杯碰撞聲、刻意拔高的談笑聲、恭維奉承的寒暄聲混雜在一起,形成一種蒸騰的熱鬧。
只是這熱鬧底下,無數眼角的余光、微微側轉的身體朝向,都像被無形的磁石牽引著,最終黏在主桌那個穿著夾克的年輕人身上。
無論話題從經濟形勢扯到招商引資,還是從省城趣聞聊到天氣冷暖,兜兜轉轉,最后總會巧妙地落回同一個焦點——
“陳院長,后天就要動身了?京都啊,那可是咱全省基層中醫的臉面!”
“陳銘同志這一去,咱們‘東黃水模式’可就真要在全國掛號了!”
“是啊是啊,張書記高瞻遠矚,慧眼識珠啊!”
“來來來!史局長,陳銘同志,各位領導、專家!”張為民中氣十足的聲音如同一聲銅鑼,瞬間壓下了席間的嗡嗡聲。
他端著酒杯站起身,身形挺拔,臉上每一道皺紋都舒展開來,洋溢著縣委書記特有的、極具煽動力的熱情。
“這第一杯,”他目光灼灼,掃過主桌,最終落在史文斌身上,
“是給史局長和省里的領導專家接風,一路辛苦!感謝省廳對我們正陽工作的鼎力支持!”
他聲音洪亮,帶著不容置疑的節奏感。
“張書記客氣!”
“史局長辛苦了!”
“歡迎歡迎!”
滿桌的人如同訓練有素的士兵,齊刷刷站起,手臂整齊劃一地高舉酒杯。
水晶吊燈的光在玻璃杯壁上跳躍、碎裂,折射出無數細碎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