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未知艦船…非伊蘇譜系…非太陽系內已知文明…高攻擊性…風格分析…類似“掠奪者”或“清道夫”變體…但更具…目的性…
…交戰…寡不敵眾…信標重創…迫降于此…持續發送警報…警告…警惕…來自深空的…“掠食者”…(數據嚴重損壞)…
…最后圖像記錄…
模糊不清的全息影像在新生飛船的邏輯核心中重構。那是一艘龐大、猙獰、線條粗暴而高效的戰艦。它不像伊蘇造物那般帶著生物般的流暢感,也不像收割者那樣追求極致的幾何秩序,更不像人類造物那樣透露著稚嫩的科技感。它通體暗沉,像是用強行焊接的厚重甲板和裸露的能量管道拼湊而成,艦首巨大,形似某種巨獸的撞角,兩側延伸出不對稱的、如同利爪般的炮陣列。它的引擎噴射出渾濁的、帶著大量廢料顆粒的尾焰,顯得粗野而缺乏效率,但卻蘊含著一種純粹的、破壞性的力量感。那暗沉裝甲上的徽標——如同猛禽利爪撕裂星球的圖案——清晰可見。
影像記錄在劇烈的爆炸和能量過載的雪花中戛然而止。
這就是攻擊者。這就是導致這顆伊蘇信標發出絕望求救的元兇。
新生飛船的觸須從信標外殼上收回。信標核心的最后一點光芒徹底熄滅,變成了冰冷的、無聲的太空垃圾。那道將它從太陽系內部喚醒、指引它跨越漫長征途的求救信號,徹底消失了。
任務似乎完成了。信號源已確認并接觸,信息已獲取。
但是,一種新的、更復雜的指令序列,開始在其邏輯核心中自發形成。
指令更新…
分析獲取信息:“掠食者”存在…威脅等級評估:高…與伊蘇譜系敵對…與“秩序”(基于其對信標的毀滅行為,判定其具有破壞秩序傾向)潛在敵對…與“混沌”(其粗野、掠奪性特質)存在部分相似性,但目標明確,非純粹混沌…
邏輯推演:威脅存在可能性>%…威脅可能指向伊蘇文明殘余(同類)…威脅可能擴散至太陽系(當前生長點/起源點)…
新優先級生成:追蹤并評估“掠食者”威脅…如確認威脅持續存在,執行“遏制”或“清除”協議…協議依據:伊蘇譜系防御本能(保護同類)、秩序本能(消除無序破壞源)、混沌本能(對抗外部壓迫性力量)…幾何之心邏輯支持該決策…
執行方案:掃描周邊區域,尋找“掠食者”蹤跡…線索:敵方艦船殘骸…
它的“目光”轉向了信標附近那幾塊巨大的、帶有猛禽爪痕徽標的金屬殘骸。這些殘骸的年代似乎比信標本身還要古老,但它們與攻擊信標的戰艦風格一致,屬于同一個未知文明。
數條觸手再次伸出,如同靈活的考古學家之手,開始仔細地檢查、掃描這些冰冷寂靜的殘骸。傳感器深入斷裂的裝甲內部,分析材料成分、能量殘留、結構工藝,甚至試圖從那些巨大的撕裂傷口和爆炸痕跡中,反向推導出造成這種傷害的武器類型。
殘骸分析:材料科技等級…高(基于裝甲密度與能量傳導性)…但工藝粗糙,強調實用性與冗余度,非精工路線…能量簽名殘留:混合型,包含高能等離子體、動能武器爆裂殘留、某種生物腐蝕劑痕跡…(與harpybeta攻擊殘留部分吻合度17.3%,存在技術代差或不同分支)…
年代測定:殘骸歷史…約5800地球年(±200年)…與信標遭遇戰時間不符…此為更早期戰斗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