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急切地拽住胡仁彬,連串發問。
    胡仁彬面露苦色,毫無被皇上重視的喜悅。
    “陛下,臣實在不知啊!”
    “臣曾,此書房乃父親心愛之地,臣年幼時,偶被召喚至此。
    近年來,臣在上元縣任職,即便歸來,若無父親允許,亦難踏入。”
    朱元璋聞,面色一沉,皺眉審視胡仁彬,滿是嫌棄。
    在他看來,這駙馬簡直一無是處。
    家中如此大事,你居然渾然不知?
    你這兒子如何當的?
    當然,老朱此刻已忘卻自己謹身殿亦少有人能進的現實。
    雙標嘛,人之常情!
    此刻,朱元璋滿心皆是眼前的紡機,哪顧得上其他。
    至于面子?
    哼,胡仁彬既是女婿又是臣子,豈敢在他面前提面子?
    想到此,朱元璋再次嫌棄地瞥了胡仁彬一眼,高聲呼喊。
    “宋利,速來!”
    宋利作為朱元璋的近侍,即便微服私訪亦緊隨其后。
    聞朱元璋呼喚,立刻小跑過來。
    “皇爺,有何吩咐?”
    朱元璋直指角落里的織機,命令道:“去,喚幾人將此物抬至工部!”
    “務必小心謹慎!”
    “若有絲毫損傷,爾等提頭來見!”
    宋利聞,脊背發涼,連忙安排人手。挑選的皆是侍衛中最沉穩者,他不僅親自監督,還反復叮囑,強調這是朱元璋所重視之物,不可有絲毫差錯。
    朱元璋一行人未及告別便匆匆離去,留下胡仁斌與安慶公主面面相覷,對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感到困惑不解。
    那織機,真有如此重要?
    二人滿心疑惑。
    工部上下,見朱元璋突然駕到,無不惶恐。
    這本是個不受重視的閑散部門,平日里在朝堂上默默無聞。此刻陛下親臨,誰能不懼?
    朱元璋進屋后,毫不客氣。他指著被八人小心抬入正堂的織機,下令道:
    “你們看看這個!”
    “朕試了下,就算朕這等笨拙之人,用此織機也能與老手比肩。”
    “若讓那些手腳麻利的婦人使用,效率豈不翻倍?”
    “因此,朕立刻命人將其運來!”
    “你們都瞧瞧,好好琢磨,如何盡快仿制出更多來!”
    工部官員聞朱元璋,頓時心安。
    還好無他,依舊是勞作之事,且為造物,有何懼哉?工部本就司職于此。
    眾人心情稍定,相視一笑,緩緩靠近那奇異織機,細細觀察。
    “諸位,莫只看不試,動手試試!”
    “光看不練,豈能明了?”
    “放手去試,勿損即可!”
    朱元璋見眾人小心翼翼,心急如焚,索性直接吩咐。
    此刻,他早忘卻織機源自胡府之事。
    他朱元璋,自親家處取些小物,何足掛齒?
    工部官員聽此,果真動手嘗試。
    隨即,他們發現織機之異。
    操作之法,與民間織機大相徑庭,秘訣在于飛梭。
    往昔織機,需兩人操作,或一人手忙腳亂。
    而今飛梭,革新織布流程。
    一人端坐,即可輕松駕馭,流程亦大為簡化。
    見工部官員輪流操作,速度漸快,手法愈熟,朱元璋再急。
    “非也!”
    “莫只顧玩耍!”
    “難道就不能告知,如何制造此機?”
    “抬至此地,豈為擺弄!”
    工部官員們原本正圍在織機旁熱火朝天地忙碌與討論,聞皆愕然。
    此無疑正確。
    誰又能質疑皇帝老朱的決斷呢?
    但關鍵在于,有的事情,明白道理并不意味著就能輕易做到。
    工部與其他衙門不同,其職責嚴謹至極,一句老話足以概括:一絲不茍。
    這里沒有妥協、馬虎、含糊、大概、或許……
    其他衙門尚可設法周旋,工部卻絕無可能。
    在工部,行便是行,不行便是不行。
    于是,工部官員們相互對視幾番后,未等朱元璋發怒,一位侍郎挺身而出。
    “陛下,此事恐有難度。”
    朱元璋一聽,怒氣瞬間涌上心頭。
    “你說什么?”
    “有難度?”
    “朕已將樣品置于你們面前,依樣畫葫蘆都做不到?”
    “那朕養你們何用?”
    朱元璋的憤怒不無道理。
    他未打招呼便搬出樣品,只為大明百姓能享用更好的織機。
    然而,結果呢?
    工部這些人,本為該領域專家,平日造不出這等神器也就罷了。
    如今實物擺在眼前,照著做都做不到?
    望著滿地跪拜的工部官員,朱元璋滿心郁悶。
    “臣罪該萬死!”
    “臣有罪!”
    “臣……”
    朱元璋望著滿地跪拜的工部官員,太陽穴陣陣脹痛。
    又來了,每次怒火中燒,這些人便如鵪鶉般匍匐,高呼“臣罪該萬死”之類的空話。
    對朱元璋而,他們的生死無關緊要。人數多寡,于他無損。
    關鍵在于,你們能否先把差事辦妥?
    “夠了,別再演戲!”他怒喝,“什么萬死不死,真要斬你們,只怕個個喊冤!”
    工部官員聞,冷汗涔涔。陛下這是要動真格了?
    所幸,朱元璋尚存理智。他深吸一口氣,繼續道:
    “誰來告訴朕,造不出來,究竟何故?”
    “或者,你們還缺什么?”
    工部侍郎,首位跪地者,心中暗罵今日缺席的工部尚書,卻無奈身為在場最高官。他略懂技術,鼓起勇氣回答:
    “陛下,若強令工匠依樣畫葫蘆,或許能做出來。”
    “但陛下之意,乃要工部探尋大規模制造之法,惠及大明百姓。”
    “這需原圖樣方可。”
    “不然,只能依靠工部匠人慢慢摸索。”
    “故而,陛下能否透露一二,這位制造神器的大匠是誰?”
    “我愿攜工部大師前往求教!”
    朱元璋聞此,嘴角微動-->>,面露訝異。
    求教胡惟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