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大明:我在洪武當咸魚 > 第19章 大明也有自己的退婚流?

      第19章 大明也有自己的退婚流?

      這話聽起來似乎毫無鋒芒,就像他們當年起家時閑聊一般。

      聊的并非家國大事、軍政要聞,而是些八卦家常。

      因此,李善長也沒多想,嘴角微微一撇,不以為然地答道:

      “陛下,說起胡惟庸,他確實是個厲害人物。”

      “政事、謀略、手段、心性,胡惟庸樣樣都是世間少有的頂尖人才。”

      “但或許是因為太過忙于公事,對子嗣疏于教導。”

      “他那兒子,志大才疏、頑劣不堪,難堪大用啊!”

      “可惜了胡惟庸這一世英名!”

      這話說得毫不客氣。

      李善長如今身為天下執宰已有數月,本就心高氣傲的他,怎么可能不仰起頭、用鼻孔看人?

      尤其是胡惟庸這位早些年壓他一頭的老鄉,如今有了機會,不說一腳踹翻,啐一口又能如何?

      聽著李善長的評價,朱元璋的眼神冷了兩分。

      ‘看來,咱還真猜對了啊!’

      “李善長這廝,不適合執掌大權。”

      ‘這才多久,就看不起前任丞相、老兄弟了!’

      ‘要是再繼續下去,用不了多久,就該看不起咱了啊!’

      想到這里,朱元璋低下頭,繼續有一下沒一下地翻著之前的奏本,嘴里卻看似隨意地答道。

      “原來如此,胡惟庸再聰明,也難免有疏忽的時候啊!”

      “不過,這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胡仁彬年紀還小,有的是時間慢慢改正!”

      “正好胡惟庸現在整天待在家里,教子的時間肯定是夠的!”

      “對了,胡惟庸是不是還有個侄女?”

      “善長,胡惟庸這侄女怎么樣,你可知道?”

      朱元璋似乎只是順著話題,繼續聊起胡惟庸家的小輩。

      表面上聊的依然是些家長里短,可此時的李善長卻沒了剛才的輕松。

      一聽到“胡惟庸侄女”這幾個字,李善長心里便是一緊。

      他下意識抬頭看了朱元璋一眼,卻發現朱元璋似乎根本沒在意他,正低頭翻著奏折。

      手里還握著一支朱筆,在上面寫寫畫畫。

      那樣子,仿佛李善長答不答、怎么答都無所謂。

      但李善長此時已經將警惕提到了最高。

      因為朱元璋提到的這位胡惟庸的侄女,正好和他侄子李佑有婚約。

      本來兩個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在長輩的安排下結下婚約,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可如果女方有個當過丞相的叔伯,男方又有個正在當丞相的叔伯……

      那這樁婚事,可就非同小可了。

      朱元璋這么一問,顯然別有深意。

      不過李善長雖然緊張,倒也沒有慌亂。

      當即,他含糊其辭地應付了幾句,趕緊把話題帶了過去。

      朱元璋似乎真的只是隨口一問,沒有再繼續聊,只是說了句“丞相辛苦”,便讓李善長退下了。

      可李善長緩步走出宮門時,心里卻非常清楚。

      朱元璋這話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

      那就是不希望看到兩家如此顯赫的家族聯姻。

      否則,朱元璋怎么會記得這種小事,更不會在匯報政務時特意提起。

      想到這兒,李善長不禁輕輕嘆了口氣。

      看來,這門親事得作罷了。

      他再傲氣,也不會因為這點事去觸怒朱元璋。

      真要那樣做,除了惹怒朱元璋被責罵甚至貶官外,沒有任何好處。

      甚至,如果朱元璋真要處理這件事,只要見李善長動作慢一點,他完全可以跟胡惟庸說一聲。

      以胡惟庸的機靈勁兒,只要朱元璋開口,他肯定會立刻解除婚約。

      與其等待胡惟庸先開口,不如自己主動出擊。

      回到府中,李善長先與侄子李佑說明了情況,并安撫了他一番。

      隨后,李善長決定親自前往胡府,與胡惟庸當面交談,并提出退婚。

      這門親事,就此作罷!

      (本章完)

      ------------

      坐在前往胡府的馬車上,李善長的神情顯得格外復雜。

      兩人的關系,并非三兩語能夠說清。

      首先,他們都是淮西出身的老臣,曾一同跟隨朱元璋打天下。

      同為文人,又是同鄉,自然早已相識。

      他們的關系雖未到生死與共的地步,但也確實非常親密。

      甚至,當初胡惟庸能登上丞相之位,也有李善長的推薦之功。

      正是在那時,雙方因種種心思,定下了侄子與侄女的婚約。

      那時的他們,確實結成了同盟,在大明官場上共同進退。

      然而,再好的關系也難免出現裂痕。

      當時李善長的官位并不顯赫,而胡惟庸卻一躍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天下官員雖由朱元璋掌控,但有一半的權力卻握在胡惟庸手中。

      所有政務都需經他處理,所有政令也由他落實。

      當一個人能決定整個大明的人事、財政、政務時,哪怕只是部分權力,他與皇帝的區別已不再明顯。

      胡惟庸驟然成為權臣,本就比李善長年輕的他,一下子變得意氣風發。

      胡惟庸并未在剛上位時就翻臉不認人。

      他沒那么狂妄,也沒那么愚蠢。

      只是,原本的小兄弟如今地位在自己之上,二人之間的對話也變得微妙起來。

      胡惟庸更加自信,李善長在他面前也不再隨意指點。

      畢竟,一朝權臣,豈能輕慢?

      正是這種地位變化帶來的隔閡,讓原本攜手共進的二人漸行漸遠。

      雖然二人從未翻臉,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親近。&amp;--&gt;&gt;lt;br&gt;甚至,這種疏遠在胡惟庸失勢后,李善長如今貴為丞相,依舊未能改善。

      雙方關系未能改善,其實彼此都有責任。

      李善長自認為是老大哥,如今更是身居國公之位,地位顯赫,而胡惟庸作為晚輩、前官員,總不能讓自己這個老大哥先低頭吧?

      至于胡惟庸這邊,原因更是不自明。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