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的布告欄上,貼出了最新的《關于水產品統一收購管理辦法》。
核心內容有兩條。
第一,為保障城市供應,所有沿海生產隊,必須將捕撈作為生產任務的一部分。
以沈家村為例,每天必須向城里新建的水產站上交一千五百斤的鮮魚。
第二,為規范市場,所有漁獲,嚴禁私下交易,必須統一出售給國營水產站,收購價格為:每斤兩毛錢。
布告一出,所有人都懵了。
“一千五百斤?每天?”
沈富國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咱村那四條船,就算都出去,一天能打個千把斤就算頂天了,這……這怎么可能完成?”
“是啊,遇不到魚群的時候,一艘船一天也就撈個三四百斤,這交完任務,咱們自己還剩下啥?”
沈紅星的臉色也無比凝重。
他知道這意味著什么。這不再是大家為集體、為自己掙錢的營生,而是變成了和交公糧一樣的硬性任務。
可命令就是命令,完不成任務,是要被點名批評,甚至影響全村工分結算的。
第二天,天還沒亮,沈家村的五艘船,包括王衛國的那一艘,在一片沉悶的氣氛中,第一次集體發動,駛向了平靜卻又顯得有些陌生的海面。
傍晚時分,船陸續返航。
碼頭上,再也沒有了往日豐收的喜悅。
除了王衛國的船,另外五艘船的漁獲全部倒在一起,上了秤。
“一千六百二十斤。”
負責記數的會計報出了數字。
這個數字讓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去。
五艘船,忙活了一整天,就捕了這么點。
按照規定,一千五百斤被裝上板車,拉去了水產站。
最后剩下的,只有一百二十斤魚。
分到村里近百戶人家,一家連一條巴掌大的小魚都分不到。
村民們沉默地看著那點可憐的漁獲,臉上的表情說不出的復雜。
更壞的消息還在后面。
王衛國他們開船去得遠,收獲還算不錯,捕了差不多六百斤魚。
他們沒回村,直接將船開到了城里新建的水產站碼頭。
碼頭上人來人往,到處都是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流程冰冷而刻板。
過秤,開票,領錢。
六百斤魚,換來了一百二十塊錢。
回到村里,王衛國按照老規矩,將一半,也就是六十塊錢交給了沈紅星入公賬。
剩下的六十塊,三個人分,一人二十。
沈軍和沈富國捏著那兩張十塊錢的票子,心里五味雜陳。
比起之前動輒分紅五六十塊,這二十塊錢,顯得那么微不足道。
付出的辛苦沒變,甚至因為要完成任務,壓力更大了,可回報卻縮水了三分之二。
而其他村子的情況更糟。
不少村子根本沒捕夠一千五百斤,水產站的人直接拿本子記了賬,說今天欠的,后面捕到了得補上。
一時間,各個村里怨聲載道。
夜幕降臨,沈家村的曬谷場上,三三兩兩的男人們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煙頭在黑暗中忽明忽暗。
“這叫什么事兒啊?本來以為給配了發動機,是天大的好事,能帶咱過上好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