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音剛落,臺下就有個兵團長站起來:“海茉汀女士,我問一句,這刺刀裝在槍管上,會不會影響銃的精度?畢竟多了分量,重心也變了。”
這位兵團長是火蜥戰團的,手下的士兵多是新兵,最擔心的就是裝備改動影響實戰。
海茉汀沒直接回答,而是走到射擊位,將裝了刺刀的發條銃安在標準射擊架上,對準一百米外的靶子。
她快速擰開動發條盒,深吸一口氣,扣下了扳機。
“砰!”銃聲依舊清脆,刺刀在射擊時只輕微晃動了一下,沒有偏移。
眾人望向靶子,那顆鋼彈正好打在之前的彈孔旁邊,偏差半指左右。
“精度幾乎沒影響。”海茉汀放下銃,展示給眾人看槍管和刺刀的連接處,“我們把刺刀的重量控制在了半斤以內,重心偏移很小,熟練的銃手稍微適應就能掌握。”
“這倒是比之前靠譜多了。”
“那這樣倒也不算難事,就是讓長槍手們多練練銃就是了。”
戰團長們從原先的驚訝轉為了認可,倒是莫妮卡忽然開口:“你們這是想讓銃兵既當射手,又當長矛兵?”
“是啊。”霍恩聳了聳肩,“反正在風力壓制下,能夠通過沖擊沖到陣前的很少。
只不過原先都是發條銃手,防護反擊力幾乎沒有,現在只要增加一部分反擊能力,他們就能對抗沖鋒的騎兵。”
事實上,套筒式刺刀的前置技術很早就有了。
隨著閃電熔爐帶來的煉鋼技術大進步,鋼產量大幅增加,刺刀金屬材料的問題也解決了。
唯一難以解決的,其實是套筒精度問題。
這里的套筒精度,指的是,能相對合理地卡在銃管上,既不至于影響射擊,又不至于在刺殺中掉落。
正常來說,最佳的解決方案其實是螺旋擰扭式套筒刺刀,但那普及制造的成本過于大了。
如今的圣聯并不是造不起,而是要有取舍,為了這一個螺旋套筒去浪費大量產能實在不劃算。
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隨著未來圣聯十年大量冒出的機械工程師和加工工坊,螺旋套筒很快就能出現并普及。
既然螺旋式套筒做不到,于是機械賢者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提議,那就是用高精度的套筒替代一下。
霍恩還記得當場就有銃械匠認為這是脫褲子放屁,本就是為了減少不必要浪費,結果結論需要更浪費產能。
不過,作為圣聯第一銃械賢者的海茉汀,卻是給出了不同的意見。
與其說是套筒精度提升,不如說是圣聯在標準化浪潮的順手為止。
因為對套筒精度的要求,不取決于套筒,而取決于銃管的標準化。
只要銃管標準化完成,對著銃管造套筒,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說來可笑,霍恩從四十年代就開始推行標準化零部件,直到五十年代末才算初步完成銃管標準化。
原先各個工坊產出的銃管,由于發條盒的特性,質量精度差個一絲一毫的不影響。
肉眼看上去十分標準,可套筒卡的就是那一絲一毫,自然就會出現有時能套上去,有時就套不上去。
本來這一絲一毫的差距需要很長時間去彌補,但好在萊昂納多大賢者搞出了精密車床。
外加以太時鐘提供的發條動力,這種精度的套筒終于能夠批量制作了。
海茉汀這時又補充道:“我們還設計了配套的刺刀鞘,能掛在銃兵的腰上,不用時隨時能取下來。
另外,套筒的口徑能適配最新型號的后裝坎尼狄,不用為不同的銃單獨造刺刀,后勤壓力也小。”
臺下的戰團長們徹底放下了心。
影鴉戰團的戰團長“鳳凰”瑟洛米斯,干脆直接問道:“冕下,樣品什么時候能發下來?
我們團下周正好要去碎石原換防,想帶著樣品去試試實戰。”
“下周一開始,軍械司會按戰團編制發放。”霍恩笑著說,“不過實戰時記得記錄數據,回來反饋給軍械司,咱們再根據實戰調整。”
樞密僧侶們寫完最后一筆,忍不住抬頭看向霍恩:“這樣一來,應對王庭的北路軍,咱們就多了幾分把握。”
“不止是北路軍。”霍恩望著遠處的機械工坊,目光變得深邃,“瑟法葉想模仿圣聯,她算是選錯了對象。
這次的銃槍兵改革,還只是個開始呢。”
眾人跟著他的目光望去,卻看到了機械工坊的尖頂,耳畔則傳來了陣陣轟鳴。
(本章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