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陋的鄉間土路,橫穿過金黃的豆田與麥田。
擦的油亮的馬車車梁上,反射著夏日蟲鳴的光澤。
馬蹄踏飛碎石,車輪與車廂都在因碎石而跳躍起伏。
這些鄉間土路,與圣聯砂漿大道不同,而是用碎石鋪裝而成。
在1447年的《道路養護法案》后,百戶區每年都有義務養護這些道路。
當然這些義務養護,其實就是從河邊地頭撿點碎石挑點沙,丟到路上去罷了。
這些鄉間土路,大多數時候都只有柳條車廂的農用拉貨馬車才會經過。
可今日,碎石發出咔吱聲,一輛全包式的馬車,被兩匹大馬拉著,前后還有四五名騎著馬的憲兵護衛。
包鐵橡木車廂配合白砂地玻璃窗,黑紅的旗幟聳拉在旗桿上,看不出旗面。
站在路口的百戶長,擠出笑臉,遠遠地就脫帽致敬。
這是伊索德馬車工坊為圣械廷御前神甫們專供的黑色高級馬車。
對于普通農夫乃至百戶長而,都是一輩子都見不著的大人物。
只不過,他們想象中的大人物,其實是個“小人物。”
馬車內坐的是哈爾金,這個年輕的矮人經過在山地郡熱泉堡的歷練,不僅面容滄桑成熟了不少,就連額角都抽出了幾根白發。
此時的哈爾金,雖然打著報告說來采買物資,其實算是擅離職守。
可是下瑞佛郡以及周邊的局勢,實在是不容他樂觀。
一夜間,糧食價格增長45%,肉類更是以每天4%價格上漲,更不要提木材與布匹了。
哈爾金甚至想不到,這群貴族到底哪里還有錢去搞囤積居奇這一套。
本來他認為,以凱瑟琳的手段和咨政院,必定能壓下物價。
結果凱瑟琳帶著一河輸支援前線,美格第商會陽奉陰違,物價上漲之勢居然越發不可阻止。
思前想后,將熱泉堡的籌辦交給相熟的手下后,他便孤身去急流市尋找塞奧多拉。
從窗戶向往張望,哈爾金第一眼就能看到舊日條田制下的耕地,如棋盤般延伸。
大豆與小麥交替形成了黃綠條紋,宛如一件風車地產的精美條紋披風。
只是觸目所及,都能看到田間地頭大量老人、婦女與小孩在勞作。
不要小看了戰爭對生產的破壞。
圣聯體制再高效,不過是把50%變成70%,沒有辦法變成200%。
霍恩不是神明,能夠憑空變出勞動力與生產力。
在這個約等于中世紀晚期的世界里,他拼盡全力也才將千河谷帶到了17世紀左右。
像后世那種征兵率,依靠的是后世那種生產力水平。
盡管霍恩已然大量征募黑蛇灣人與諾恩人,但依然造成了大量的勞動力短缺。
尤其是圣聯目前再一次極限擴軍,需要武器,需要盔甲,需要鐵礦石,需要軍服與山銅。
從平原郡征募,尤其是霍塔姆郡的青壯平民,都被投入到軍事生產中。
有技術運氣好的就去當鐵匠、裁縫、幫工、建筑工一類的。
沒有技術運氣差的,要么就是去前線修工事運軍糧,要么就是送去山地挖礦。
所以此刻哈爾金能看到的,就是遍地背著沉重籮筐的孩子,直不起腰的農婦與搖搖欲墜的老人。
當然,還有大量的馬拉式播種機以及手搖式打谷機。
這兩樣簡單的機械,至少在郎桑德郡與下瑞佛郡大部分城市的城郊地區推廣開。
幾乎每一個百戶區都有一兩臺這種簡單的機械,用這種簡單的省力機械取代因戰爭減少的人力。
戰爭中,反倒是城市地區的種種產業迎來了大發展,尤其是這些農械工坊。
當初在不流血之夜中叱咤風云的武裝農讓邦,資產在一年間翻了四五倍都不止。
當然,只有少量以現金存在,大部分都“存”在銀行里取不出來。
戰爭反倒逼迫著農夫們,進行了農業革命與轉型。
除此以外,這場戰爭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就是百戶區的農業互助小組開始廣泛推行。
哈爾金翻開手中的報告,一行行地閱讀著司鐸長們半年來的年鑒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