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恩征兵可不是亂征的,他是有備而來。
根據人口普查的結果,在來到大澤鄉的教皇國臣民中,一共有青壯9753人。
霍恩對青壯的定義是十六歲到四十五歲,沒有殘疾的成年男子,從其中征收合格的青壯4000人還不至于影響整個秋暮島的日常生活。
畢竟他們帶足了過冬的糧食,泥煤的產量又完全足夠過冬的燃料需求,唯一少的地方可能就是衣物了。
可除了少部分人外,他們大多數都沒有外出工作的需要,待在家里有煙道暖爐,或者開窗后用泥煤火盆取暖都是可行的。
由于大部分的物資都是霍恩提供,他們相當于是白吃白喝,自然空余了很多勞動力,這部分的勞動力,那就干脆吸納到軍隊中來。
如今已經是12月初,盡管外面依舊是冬日的暖陽,可止不住的寒意已經從衣領和袖口不斷地鉆入人的衣服內。
在帕拉河上,已經豎起了一座簡陋的小木橋,霍恩騎著馬帶著十數名護衛來到了小鎮上。
“這小橋建了十來天,昨天總算是修好了。”精巧地控制著馬匹,讓它重重踏擊了一下橋板,整個橋都震動了一下。
“誒誒誒,你別給整塌了。”霍恩連忙阻攔,他探頭看看眼前這座木橋,搖搖頭。
還是太簡陋了,以后得重建啊。
“哥,那是貼的征兵告示……怎么一個看的人都沒有?”看到小鎮大門門柱上的告示,讓娜忍不住指著它問道。
“因為我提前找人和他們說過了,都到征兵點去了,誰看告示啊?”霍恩抖動韁繩,驅使馬匹向前,“咱們走,去前面看看。”
關于征兵的事情,他已經提前五天叫人去吹過風,根據這四天來他和百戶長們的交談,流民青壯們參軍意愿還算是強烈的。
根據霍恩收集到的情況,愿意參軍的總結起來就是兩點,第一,工資高包食宿有肉吃地位高,第二,打到千河谷教會清圣座側,給親友報仇。
不愿參軍的原因就五花八門了,什么怕死啊,什么沒地方住啊,什么怕走后剛娶的婆娘被偷啊,什么怕霍恩說話不算話啊。
確定了青壯們的意見和情緒后,霍恩在兩天前張貼了告示。
告示中則明確表明了霍恩對于救世軍的待遇和介紹。
第一,他們是為了解救千河谷人,為死去的親友報仇而戰斗,是為了自由和平等的正義之戰,哪怕是死,都是光榮地死。
第二,一個百戶出的士兵越多,建材和人力提供優先級越前,在百戶分房中,士兵家屬優先分配住房,不用再住荒郊野外的帳篷里了。
第三,在士兵服役期間惡意破壞士兵婚姻者,判絞刑。
第四,正式登記新兵連后,先預領一月薪水30第納爾,新兵連訓練成績前10%再發90第納爾的獎金,轉正后非戰時日薪2第納爾,戰時日薪4第納爾。
第五,戰死后有專門的英靈墓園,士兵子女免費上學或加入孩兒軍,其妻子由教皇國安排工作,無法工作則有補貼和榮養院,有專門的元老對接,有事可以直接和霍恩報告。
第六,正式登記新兵后,假如當逃兵,情節嚴重的判絞刑,輕微的判圣三一教育隊改造,家屬知情不報,計入戶籍冊檔案,全教皇國通報批評。
在告示貼出的這兩天,霍恩給拜圣父修會的修士們下達的第一條命令,就是拿著這告示,向各個百戶中的人宣揚征兵政策。
到了今天正式征兵,每個拜圣父會修士搭配三個識字的登記員,就成了正式的征兵官。
霍恩下了馬,戴上兜帽,隨便找了一座因蘇拉便走了進去。
這間因蘇拉庭院地面用不規則的料石鋪成,縫隙間還長著荒草,幾只烏鴉落在屋檐,好奇地探頭看著庭院內的場景。
百戶長和這棟因蘇拉的十戶長各自拿了一把木矛,站在拜圣父會修士的身后,而修士的身邊則是兩位識字的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