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2日,友軍的支援力量終于抵達。
而此時,362團已歷經激戰,傷亡情況極為嚴重。
據統計,共有41名戰士在戰斗中負傷,20名英勇的戰士不幸犧牲,用生命捍衛了榮譽與使命;
更有73名戰士在混亂的戰場中失蹤,他們的安危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
穿插部隊在深入敵后的過程中,遭遇了通信受限的嚴峻挑戰,這無疑給戰場指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難。
各部隊之間,往往只能了解到相鄰友軍的大致情況。
而對于其他更為廣闊區域的戰況,則幾乎一無所知。
這無疑增加了作戰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特別是362團,作為執行秘密穿插任務的先頭部隊,他們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通信困境。
為了確保行動的隱蔽性,部隊不能隨意開啟電臺進行通信。
這一決定雖然保證了行動的突然性,但也使得很多重要的戰情信息無法及時上報給指揮部。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作戰決策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此外,偵察能力的不足也嚴重制約了作戰效果的提升。
部隊在戰場上往往是打到哪里,才能了解到哪里的敵情。
這種被動的偵察方式使得部隊無法對戰場形勢進行全面、準確的掌握。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和效果。
面對如此困境,部隊需要盡快找到破解之道,以提升整體的作戰效能。
在這片陌生的山岳叢林地帶,戰士們經常迷失方向。
部隊在躲避敵人襲擊時常常陷入混亂,只能依靠直屬部隊互相照應。
劉之野雖然創新性地在這種復雜地形中使用大規模坦克穿插。
但由于部隊一開始缺乏叢林步坦結合作戰經驗,這一戰術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2月22日,當121師與123師成功建立聯系之際,扣屯戰役的帷幕悄然掀開了新的篇章。
在指揮部的燈火通明中,劉之野副參謀長深思熟慮后,對作戰任務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重新部署。
他果斷下令,讓123師下轄的367團第2營迅速行動,前往高地,在那里構筑起堅不可摧的防御工事,以確保戰線的穩固。
與此同時,362團也接到了緊急命令。
他們毫不猶豫地投入了戰斗,迅速占領了扣屯岔路口公路兩側的制高點。
在這片戰略要地上,部隊成員們一邊緊鑼密鼓地加強工事建設,提升防御能力;
一邊有條不紊地組織兵力,為即將到來的決戰做好充分準備。
當晚,憑借著英勇無畏的精神和精準的戰術執行,362團成功攻占了扣屯岔路口,為戰役的勝利贏得了寶貴的先機。
在成功控制這些關鍵要點后,362團并未停歇。
23日清晨,他們便開始在扣屯和郭梅地區緊鑼密鼓地構建完整的防御體系。
這一體系不僅涵蓋了堅固的工事和巧妙的火力配置,還充分考慮了地形地貌和敵情變化,展現出了高度的戰略眼光和戰術智慧。
這一系列的舉措為后續占領扣屯其他地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有了前沿陣地作為堅實的后盾,后續部隊的推進整體而頗為順暢。
然而,362團卻遭遇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由于兵力過于分散,后勤補給的難度陡然增大。
彼時,361團與扣屯之間的距離尚有十公里之遙,而363團更是遠在220公里之外。
這種極度分散的部署,不僅讓物資彈藥的運送變得異常艱難,也使得各部隊之間難以迅速相互支援,形勢頗為嚴峻。
362團曾多次向上級部門懇請批準與363團會合,但遺憾的是,這些請求均未得到批準。
作為穿插部隊的先鋒,362團只能咬緊牙關,堅守在陣地上,為后續作戰提供至關重要的情報支持。
幸運的是,在班俊地區,部隊意外發現了一處糧庫。
22日下午,指揮部迅速行動,組織了一支送糧隊前往扣屯。
經過一番努力,總算是解決了362團官兵的給養難題,讓他們得以繼續堅守陣地。
相比之下,363團的補給行動就顯得不那么順利了。
2月24日,該團派出3個連隊前往班俊接運物資。
然而,由于帶隊領導在警戒方面疏忽大意,部隊在途中不幸遭到了敵軍的伏擊,損失慘重。
補給隊伍在蜿蜒狹窄的公路上艱難前行,卻突遭敵人猛烈的火力壓制。
隊伍被迫緊縮,隊形擁擠不堪,根本無法有效展開。
帶隊的干部在激烈的戰斗中不幸犧牲,一時間,整個部隊仿佛失去了主心骨,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
運糧隊的前后,雖然各自部署了一個排的兵力進行警戒,但在失去了統一指揮的情況下,這些士兵也顯得手足無措,部隊迅速陷入了混亂之中。
團部雖然遠遠地聽到了前方傳來的激烈槍聲,但因為他們剛剛在扣屯站穩腳跟,立足未穩,根本不敢貿然出動支援,只能焦急地觀望。
這次伏擊戰所帶來的損失令人痛心疾首:在接糧隊的二百多名勇士中,有上百人英勇犧牲,41匹承載著重要物資的軍馬也永遠地倒在了戰場上。
盡管戰士們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出色的戰術,最終擊退了敵人,但這場勝利的背后,是我軍無法估量的沉重代價。
伏擊事件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敲響了警鐘,讓部隊上下都意識到了形勢的嚴峻。
為了防范敵人的再次襲擊,指揮部迅速作出決策,將兵力集中部署在扣屯的公路交匯處,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從21日到28日,短短一周之內,361團、362團3營、363團等部隊如潮水般涌入扣屯,為接下來的戰斗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在扣屯這片相對安全的土地上,123師終于得以暫時放下緊繃的神經,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
他們深知,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
因此,部隊上下都抓緊時間,積極補充新兵力量,充實彈藥儲備,同時還將350多名在戰斗中負傷的勇士安全轉送回國,讓他們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
2月份,劉之野作為指揮官,親自督戰,率領著部隊與“白眼狼”在平高地區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較量。
盡管夏軍最終贏得了這場戰斗的全面勝利,但過程卻遠非一帆風順。
由于敵軍事先設下的埋伏,夏軍在這場戰役中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許多英勇的戰士倒在了戰場上。
這場戰斗的勝利雖然完美,卻也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劉之野心中憋著一股氣,他暗自發誓,一定要找機會將這次戰斗中的損失悉數討回,為犧牲的同志們報仇雪恨。
直到春意漸濃的三月份,夏軍終于吹響了攻打涼山的號角,這一戰役對于交戰雙方而,都顯得尤為關鍵,不容有失。
涼山,這座屹立于“白眼狼”首府內河之前的天然屏障,此刻正承載著白眼狼人所有的希望與恐懼。
一旦涼山失守,內河將如同不設防的城池,暴露在夏軍的鐵蹄之下,“白眼狼”也將淪陷。
正因如此,涼山之上,“白眼狼”士兵兩萬有余。
這伙敵軍裝備精良,槍支彈藥與各類物資堆積如山,誓要與夏軍在這片土地上決一死戰。
而夏軍方面,大部隊在劉之野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地來到了涼山外。
劉之野深知,涼山一戰,不僅關乎兩軍的勝敗,更關乎著未來的局勢走向。
他也明白眼前的涼山,就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但唯有跨越這道難關,方能迎來勝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