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最為普遍的一個場景就是,一些外地員工們興奮地討論著未來的住所,他們終于可以在劉家莊安家了,讓其他企業的外地員工紛紛羨慕不已。
在劉家莊購置房產,即可輕松落戶,這一政策的吸引力,遠超京城那繁瑣復雜的落戶流程,成為眾多外地人心中的優選。
然而,時至今日,想要在劉家莊這片熱土上安家落戶,卻已非易事,其難度甚至超越了去京城,讓人不禁感嘆世事變遷,外來人員落戶之路愈發艱難。
可想而知,“劉家莊制藥廠”新政策的橫空出世,瞬間引爆了求職市場的熱潮,應聘者蜂擁而至,場面蔚為壯觀。
這不僅僅是一項工作那么簡單,更是一場關乎自家未來生活的角逐。
其中,最為誘人的莫過于購房落戶的福利,這一條件猶如磁石,牢牢吸引著無數追夢人的目光,讓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誓要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將這份看似遙不可及的工作機會牢牢抓在手中。
一時間,“劉家莊制藥廠”成了京城地區老百姓矚目的焦點。而這份工作,則化身為通往更好生活的金鑰匙,讓每一個心懷夢想的人都為之熱血沸騰。
…………
至六五年歲末,劉家莊區域的人口規模躍升至驚人的十三萬五千余眾。
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外來務工者與求學青年構成了龐大的群體,人數逼近十萬大關,他們懷揣夢想,匯聚于此。
相比之下,擁有本地戶籍的居民則顯得較為少數,僅占總體人口的四分之一,默默見證著這片土地因外來者的加入而日益繁榮。
約莫三四百平方公里的劉家莊地區,外來人口的洪流匯聚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親眼目睹并參與了這里工業崛起的壯麗篇章。
昔日靜謐的山野間,如今矗立起一座座現代化的工廠,機器轟鳴,燈火通明,共同編織著屬于這片土地的工業奇跡。
六五年底,劉家莊地區以區區3.5萬本地戶口,加上十來萬流動人口,就創造出了8.953億元的生產總值,人均gdp接7千元。
這數據在京城各區市里排名第三,在全國縣級行政單位里排名第十一。
而劉家莊人均gdp卻是全國第一,今年全國人均gdp才不到300元。
算上劉家莊京城人均gdp為1024元,不算劉家莊京城gdp只有680元,滬上人均gdp最多,也才1240元。
今年,京城市的經濟成績單亮眼,生產總值穩穩站上了80億元的大關,排名坐全國第二把交椅。
其中,劉家莊街道辦事處以一己之力貢獻了約8.8%的份額,彰顯了其在區域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而將目光轉向全國,六五年全國的gdp為1798億元。其中滬海無疑是夏國經濟版圖上的璀璨明珠,其gdp總量高達124億元,傲視群雄。
在滬海的各區縣中,南匯縣的表現同樣不俗,gdp達到了13.54億元,雖勝于劉家莊街道辦事處等地區,穩居首席。
不過,全國排名前百的經濟強縣,都是經過多年發現的老牌經濟強縣,只有劉家莊地區是由一個普通山村,只經過七八年發展就崛起而來的。
綜上就可以看出,如今的劉家莊街道辦事處在夏國經濟領域內的強勢。
原本山不轉水轉的京西偏遠山區,在京城地區就是一個犄角旮旯般地存在,就連京城當地的土著名,很多人都沒聽說過這里的名字,況論全華夏人。
如今情勢已大不相同,隨著“999感冒靈”、“少兒止咳糖漿”的極強療效,“野山酒”的醇厚韻味,以及“京西稻”的香飄四海,這些品牌不僅風靡全國,更悄然間將“劉家莊”這個名字深深烙印在了全華夏人的心中。
多年來,官方媒體的持續推廣如同春風化雨,讓“劉家莊”的故事與傳說跨越千山萬水,走進了千家萬戶。
“華夏第一村!”
“萬元戶村!”
“京西明珠!”
“花果山!”
“小康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
…………
劉家莊獲得地各種美譽是數不勝數。
以三大爺劉元海為首的劉家莊領導班子們,也因為政績斐然,多次獲得殊榮。
像什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五一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工作者”、“人民楷模”、“全國科學技術進步獎”、“全國道德模范”……等等國家級榮譽勛章以及榮譽。
甚至,夏國高層有些領導想讓劉元海直接進政務院去給伍公當副手。
當真是潑天的富貴!
不過,三大爺劉元海他卻有自知之明,沒有讓頭腦發熱,被一時燒壞了腦袋,就不知天高地厚的答應下來而已。
這劉家莊發展的這么多企業,讓劉之野最為關心就是中醫藥產業。
他是來自于后世,對后世生物醫藥領域的輝煌前景了如指掌。
在未來,全球各大集團與財團會如潮水般涌入這片充滿機遇的疆域,競相探索未知。
高科技企業亦不甘落后,紛紛調整航向,轉型投身于這一領域里,誓要在生物醫藥的浪潮中占據一席之地。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和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21年全球醫藥市場規模為14012億美元,預計到2024年將達到16387億美元。
在2023年時中藥市場規模約占整體醫藥23.7%!中藥市場發展快速增長。
這一增長趨勢反映了全球醫藥市場的持續發展和擴張。
中醫藥在未來就是一塊大肥肉,誰越早踏入這一領域,誰就會取得先發優勢,立于不敗之地。
而劉家莊未來的最大的競爭對手還不是國內,而是來之于一海之隔的倭寇。
倭寇中醫藥的大力發展始于十年后的1976年,這一年,厚生省正式將漢方藥列入健康保險,把主要的210個有效方劑及140種生藥列為醫療用藥,使得漢方藥可以進入醫療保險。
這一政策大大鼓勵了漢方藥的應用,患者個人只需要承擔10%―30%的費用。
此外,倭寇還重視中醫教育,這些措施共同促進了中醫藥在日本的發展和應用。
在此之前,中醫藥在倭寇的使用主要限于皇家貴族,一般平民百姓無法接觸。
然而,隨著政策的改變,中醫藥開始在民間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應用。
“陽極必陰,陰極必陽,物極必反。”
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吧,倭寇在經歷了西醫高度發達之后,發現了西醫巨大的缺陷,進而重新重視過去拋棄的中醫,這使倭寇的中醫開始高速發展。
令人遺憾的是,在倭寇中醫發展之時,卻是夏國中醫走向衰敗之日,這就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夏國改革開放后,有些人吸收大量西方思想,開始崇洋媚外,拋棄了中醫,而倭寇卻在此時卻重新認識到了中醫的重要性。
以至于……
(本章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