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官不如現管!”
林川冷笑一聲,“那些靠鉆營上位的貪官污吏,想要絆倒他們還不容易?比如清平縣的周文彬,去年剛上任,冬天賑災款就克扣了三成,賬本上卻做得天衣無縫;英澤縣的吳達,縱容小舅子強占百姓良田,縣里百姓敢怒不敢......這些事,清清楚楚記錄在秦大人本子上,咱們再派人稍微查探,就能拿到實據,遞到按察使司,輕則罷官,重則流放。”
他話鋒一頓:“可問題不是絆倒誰,而是絆倒之后誰來接手。若換上來的還是跟周、吳一路貨色的官,那不過是換湯不換藥,對咱們沒半點好處。所以才要準備......沈硯要是能把津源的水利修好,百姓感念他的好,鄉紳也認可他的本事,到時候讓秦大人再向朝廷遞折子,舉薦他升個官,誰能說不?”
“屬下明白了!”
南宮玨說道,“大人是想先在封地立住任人唯賢的名聲,再借著這些良才的手,把咱們的勢力往各州府鋪!可鎮北王的黨羽遍布北境,那些清廉能干的官員,要么被他打壓得辭官歸隱,要么被調到偏遠地方,怎么找得到他們?”
“找自然是能找到的。”
林川從抽屜里取出一份折疊的紙,展開后,是北境各州府的官員名單。
上面用紅筆圈出了十幾個名字。
“你看,這是先前秦大人暗中查的......比如太州的通判王謙,去年因為不肯幫鎮北王虛報軍糧,被調去管驛站;還有下面的知縣李默,查出當地鄉紳跟王府勾結走私鹽鐵,反被誣陷貪墨,現在賦閑在家。這些人,都是有骨氣、有本事的,只是缺一個能讓他們施展的機會。”
他指著名單上的名字。
“咱們要做的,就是’以民為盾,以才為矛’。以民為盾,是讓沈硯這樣的人多辦民生實事,修水渠、墾荒地、辦學堂,讓百姓知道跟著咱們有好日子過,到時候,民心就是咱們的一個拳頭。以才為矛,是把這些被打壓的良才聚到麾下,先讓他們在封地里做事,如今咱們這么多革新的舉措,就需要有膽識的人。等咱們這樣的人多了,其他的準備工作也成熟,到時候,再把鎮北王拿下,北境局勢,咱們也能快速穩住。”
“大人高見!”
南宮玨拱手行了一禮,“以三縣之地,謀經世之才,此番長遠之見,屬下佩服。”
林川擺了擺手:“等沈硯忙完,我打算讓他牽頭,把三縣的鄉紳、農戶代表都聚到津源,開個興修水利議事會。一來把津源的經驗往清平、英澤兩縣引,修幾條跨縣的灌溉渠,讓他借著這事再立些功,也讓清平、英澤的百姓知道他的本事;二來也能借著議事會,看看那兩縣里有沒有肯跟著做事的鄉紳、小吏,把可靠的人先攏到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