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士民再三勸進,秦牧終于同意接受擁立稱王.
此時楊芷母子也已接到武昌,同來的還的楊廷麟一家。
因洛陽之戰已打響,東取江南更須緊鑼密鼓的籌備,沒有時間耗費,是以一切體制多按明制設立。
由司馬安、諸葛敏、李源三人入閣為輔臣;何亮掌兵部,楊廷麟掌吏部,劉伯全掌戶部,宋應星掌工部,堵胤錫掌禮部,白鐵掌刑部,邵華掌都察院,顧炎武掌翰林院,以楊慎掌大理寺,以宋獻策掌太常寺,以吳有xing掌太醫院,以湯若望掌欽天監;
以顧君恩、吳晉錫、喻大猷、卞狄、謝凡、田一畝、吳有才、林清和、王守素、覃秋白、余杭生等等分任侍郎、寺卿、主事等官職;
另以蒙軻、劉猛、馬永貞、李過、分任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大都督,其中后軍都督府大都督一職暫時空缺,秦牧故意沒有任命。
原來負責賞功罰過,貫徹秦牧意志的軍事僉事官劃歸兵部管轄。
同時秦牧利用此次機會,進一步強干弱枝,將整編的關寧軍、蘇謹、李九、以及原李自成余部的百戰jing卒一同充入劉猛的中軍都督府。
相對于蒙軻、馬永貞、李過三人,劉猛粗中有細,是秦牧一手帶出來的悍將,向來忠心不二,由他掌握最強盛的中軍,秦牧才能放心。
體制和官職議定之后,緊要的便是議定國號了,此事其實是最早議及的,但因各人意見不同,一時僵持不下,秦牧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把國號留到了后。
以諸葛敏為首的一方,認為秦牧起于荊楚。當以“楚”為國號。
顧炎武卻站出來反對道:“凡立國定祚,皆須大義之名,大明兩京雖然已經淪陷,但魯王、唐王已同時宣稱繼位,大人本是明臣,此時以楚立國,則難占大義之名;
秦氏本源于嬴氏,始皇帝橫掃**,鑄我中華一統之基,漢代秦之后。始皇帝子孫遂以國為姓,稱為秦氏。
大人生為始皇帝后代子孫,豈能以楚為號,自應回歸本源,繼承始皇帝之大統,以秦為國號,如此才能正本清源,統合天一。”
顧炎武一席,讓各人豁然開朗。不錯,秦牧繼承的不是明朝國祚,不管取什么樣的國號,都難免落個不臣之名。
如今要爭得大義之名。只有追本溯源。始皇帝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當此民族存亡之際,秦牧以始皇帝后代子孫之名,起起繼承始皇帝道統。只有這樣,在大義名份上才勉強站得住腳。
想通了這一點,眾人再無異議。遂議定國號為“秦”。
唯一遺憾的是目前沒有得到始皇帝的傳國璽,若是得到傳國玉璽,一切就更加名正順了。
七月初一,武昌舉行隆重的開國議式,秦牧被奉為秦王;并于登位之時頒布秦王詔:
予嘗聞,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自明祚傾移,兩京淪陷,億兆生民水火加身,妻離子散,已飽經亡國之痛;
又有建州韃虜,窺我華夏。其攝政多爾袞者,與偽皇太后叔嫂通jian,恬不知恥;其偽禮親王代善者,與庶母**,開同禽獸;此禽獸之國,豺狼之邦,入關以來,復壞我綱常,毀我衣冠,乃至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不剃發者抓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泱泱華夏,竟成遍地膻腥。
胡兵過處,燒殺yin掠,無惡不作。揚州十ri火光滿城,殺聲盈宇,婦女長索系頸,累累如珠,一步一蹶。嬰骸遍地,或襯馬蹄,或籍人足,肝腦涂地;一溝一地,堆尸貯積,手足相枕,塘為之平。至于紛紛子女,百**啼,哀鳴動地,耳所難聞,目不忍睹。數十萬生靈,枉死韃虜刀下,chun風十里揚州路,但聞孤魂野鬼哭;
當此天下存亡之際,朱明子孫不思救民于水火,但求茍且偷生;潞王者,人道賢明,然監國兩ri而降清;魯王、唐王者,至外敵于不顧,同室cao戈,互相攻jian,嗚呼!天下仁人志士,無不為之心寒。
予生為秦氏,本始皇帝后裔,治理一方,平顧賊于贛南,驅張逆于湖廣,拒韃虜于荊襄,一心為民,未敢作非分之想;
然明祚衰絕,人力難以回天,朱明子弟,難覓賢明;而眾將文武群臣軍民耆老合詞勸進,懇請再三,予不忍天下淪亡于胡虜,乃以今年七月初一,祗告天地,承始皇帝國號大秦........
予治湖廣江右之地,革積弊,興文教、農桑工商并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jing,控弦執戈,目視我中原之民陷于膻腥,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即舉大義之旗,起兵驅除胡虜,拯生民于涂炭,復華夏之衣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凡華夏兒女,炎黃子孫,值此天下存亡之際,當聚我義旗之下,眾志成城,共御外辱;
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兵至士民勿避,歸我者永安于中華,背我者自棄于狄虜,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這首詔書一經頒布,頓時轟動天下。就象一揚巨大臺風過境,士民奔走相告,議論紛紛,秦牧稱王與魯王、唐王等稱監國完全是兩回事;
魯王、唐王手下無一兵一卒,秦牧如今手下已有幾十萬勁旅,實力雄厚,又剛剛大敗阿濟格,殲敵十萬,大明自永樂之后,就沒取得過如此輝煌的勝利。天下多數百姓都將他視作抵抗胡虜的唯一希望。
而秦牧詔書主要包含了四個方面:一是宣告大明已經滅亡,朱家子孫不肖,不足以拯救天下;
二是指出韃子禽獸不如,控訴韃子的暴行,激發天下人同仇敵愾之心;
三是明確自己繼承的是始皇帝的道統,名正順;
四是號召天下人團結到自己的義旗之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尤其是詔書中首次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的口號,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而韃子屠殺揚州那慘絕人寰的情景,對應出魯王、唐王不顧外敵,同室cao戈的齷齪;另一方面,也映襯出秦牧始終站在抵抗韃虜第一線,大敗阿濟格的壯行義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