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制品對于草原游牧騎兵來說,是不可獲取的重要口糧。
奶制品軍用口糧的發展是游牧民族軍事發展的重要輔助。
所以郭鵬手頭寬裕之后,便開始學習蒙古人的口糧制作手法。
他下令大量制作風干肉和奶制品,讓騎兵隨身攜帶,隨身食用。
蒙古人行軍作戰講究一個高效便捷。
他們會把一整頭牛的肉風干,一頭牛可以做差不多二十斤風干肉,直接塞進這個牛的膀胱里,一個牛膀胱就變成一個食物包。
騎兵把這個牛膀胱放到馬背上就等于牽著一頭牛機動作戰。
這種牛肉一小塊就能滿足人體一天所需,對于士兵的蛋白質補充絕對是非常充足的。
不過這種肉經過風干之后質地比較硬,牙口不好的人吃不了,還需要用熱水泡開吃,需要生火,容易暴露方位,所以使用頻率不高。
蒙古人一般不在機動作戰的時候使用風干肉,而在長途趕路的時候使用風干肉。
在進入戰爭狀態之后,在機動作戰、奇襲的時候,蒙古人更多使用奶制品。
奶制品便攜,重量小,不用生火就能食用,熱量還賊高。
這種東西吃一塊就能快速恢復體力,大量補充蛋白質和脂肪,簡直是戰場上不二的能量補充劑,可以說是蒙古騎兵的另一法寶。
接下來當然還有馬奶,蒙古騎兵會直接食用馬奶,所以他們作戰的時候往往會攜帶一些正在哺乳期的母馬一起行動。
所以蒙古人作戰的時候,對后勤的需求并不高,至少沒有中原軍隊步兵為主的體系之下對后勤的要求高。
中原帝國的軍隊講究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對后勤的要求非常之高。
而蒙古人則隨身攜帶后勤。
后勤對戰爭的影響程度是個正常人都能理解。
所以,蒙古騎兵之所以經常戰而獲勝,后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
想象一下,敵人的軍隊脫下沉重的鎧甲,下馬,換上輕便的衣服,正在埋鍋造飯或者單純正在準備吃飯的時候,蒙古騎兵忽然來襲。
被襲擊的軍隊甚至不知道蒙古騎兵是從什么地方來的。
東邊?南邊?西邊?北邊?
蒙古騎兵吃飯不生火,沒有炊煙,敵人觀測不到。
而當敵人觀測到蒙古騎兵出現的時候,再設防,已經來不及了。
騎兵呼嘯而至,數千米數百米的距離一瞬間就能完成沖鋒。
敵人的軍隊還沒有做好戰斗準備,甚至連盔甲都沒穿上,武器都沒拿好的時候,蒙古騎兵已經沖過來大殺四方了。
焉有不敗之理?
高速機動,極低的后勤需求、神出鬼沒的作戰方式。
這讓無數后勤跟不上的敵人面對蒙古騎兵的時候遭到了滅頂之災。
這種超越時代的后勤模式的確足以碾壓很多后勤落后的軍隊,直接體現在戰爭結果上。
郭鵬控制草原以后,開始大量放牧,擁有一定基數的產奶源之后,就開始大量制造這種草原口糧——風干肉和奶制品。
他讓人研究制造奶酪等便攜奶制品,配備給平州和漠州的騎兵部隊,讓他們實現高速機動的靈活戰術。
他認為讓自己的騎兵擁有這種模式的后勤,將進一步推動魏帝國的騎兵革命,讓魏帝國騎兵的威脅更上一層樓。
遼闊的平原上,和這種騎兵對抗絕對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不過因為這種口糧目前的成本比較高昂,所以一般不給步兵使用,只給需要執行特殊任務的精銳騎兵部隊使用。
于是這款口糧的知名度不高,很多人都不知道魏軍已經掌握了這種口糧的制作方式。
但是以此為基礎,郭鵬的犁庭掃穴政策才得以貫徹落實。
給騎兵配備風干肉和奶制品,在寒冷干燥的北方草原高速機動,神出鬼沒,精準打擊每一個發現的草原部落,戰而勝之。
犁庭掃穴政策因為這種口糧的配備而非常成功。
現在,郭鵬也在讓人加速技術的改進,爭取可以早日制作出保質期更長且成本更加低廉的奶制品,可以配備給平原地區的步兵軍隊使用。
那對于魏軍主力步兵的機動作戰又是一種革命性的改變。
不管怎樣,能能稍微縮減軍隊對后勤補給的高要求的進步,都是革命性的。
郭鵬為軍隊考慮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