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羅馬曾經有海商抵達東吳,為孫權所接見,孫權還贈送了一些他征討山越得來的奴隸給那些羅馬人。
不過雙方的官方交流始終不多,也沒有太多的成果,羅馬帝國試圖和中國建立直接往來的努力始終不成功。
再往后,小冰河來襲,羅馬進入分裂時代,中國也進入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雙方再無任何直接的交流。
但是現在不同,郭某人領導下的魏帝國,有充分的實力和技術與羅馬主動交流,往來,并且打通雙方的貿易路線。
郭某人并不會使用天朝上國的心態對待羅馬,只要羅馬愿意和他做生意就可以。
他要把羅馬變成他的貨物傾銷之地,占地廣大人口眾多的羅馬帝國,絕對有那個實力成為他最完美的市場。
他需要羅馬,想必羅馬也需要他。
根據他目前所探知的情況,他只需要讓船隊抵達紅海地區,進入埃及,就算是進入羅馬帝國的疆域了。
他不用跨越并不存在的蘇伊士運河,也不需要繞過非洲的好望角抵達歐洲,他只需要在埃及和羅馬人做生意就足夠了。
若要抵達羅馬城,完全可以通過埃及,乘坐羅馬人的船只抵達羅馬城,其他的并不需要他考慮。
甚至只要能抵達印度洋地區,差不多就能遇到羅馬的商人和商船了。
所以郭鵬在延德四年開始,命令太史慈麾下的青州海軍選擇五只大海船和一千多名經驗豐富的水兵、水手,揚帆起航,從揚州北部出發,開始航行,探索路線。
按照郭鵬的要求,基本上沿著海岸線的方向前進,每十天停靠一次海岸,建立沿岸的生活據點,伐木建造營地,然后留人駐守,儲存糧食、食水,并且嘗試開辟耕地,種植糧食。
這群人開辟了最早屬于魏帝國的殖民地。
并且沿途開辟駐地的時候,因為看中一些已經被當地土著的開辟的土地,所以魏軍曾經遇到過當地土著的反抗。
毫無疑問的,裝備精良戰斗力強大的魏軍擊敗了他們,趕走了他們,還抓了一些人作為奴隸,然后占據了這些地方。
原始的殖民開始了。
一樣的血腥,不人道,殘酷,貪婪,但是毫無意義的,這個時代沒人和你講究這些。
魏軍看中了一些沿海地區的肥沃土壤,決定在那里設置軍隊駐地,當地沒有人更好,如果有人并且試圖反抗,那么自然就會遭到魏軍的強制對待。
一開始魏軍小心謹慎,覺得這些人說不定很厲害,但是交戰之后發現只是一群弱雞之后,膽子就大了,挺著長矛揮舞著鋼刀沖上去,一舉就能擊潰當地原住民。
順便還能擄掠一些人作為奴隸,為他們建造營房,耕種土地,殘酷壓榨。
似乎這種事情是強者天生具備的本能一樣,只要你是弱者,只要你在武力上被打敗了,就要接受奴役和壓榨。
得知這些事情之后,郭某人就明白了,不管大航海由誰發起,最終的結果并不會產生什么改變,只是壓榨的主人翁換了一個而已。
強悍的武力,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啊。
從延德四年到延德八年,整整四年時間,船隊終于打通了從東南沿海地區前往埃及地區的安全可靠的航線。
并且還通過大量的航行獲得了經驗,摸索出了洋流季風之類的存在,確定了出發最好的時間段和返回最好的時間段。
兩個月多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差不多就是從出發到抵達埃及地區的時間。
海軍還按照郭鵬的吩咐在沿途設置了十數個生存據點,駐守士兵千余人,并且按照航行時間實現了輪換制度。
這些據點存在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地區,孟加拉國南部,印度南部,還有阿拉伯半島南部沿海地區,最終抵達了埃及。
執行這個計劃的時候,郭鵬就通過鎮西都護府,從貴霜國和安息國招募能同時與漢人還有羅馬人交流的語人才,這些年也招募了數人。
這些人有幾個被郭鵬派到了洛陽太學開設了外語課。
將來跟羅馬帝國這些國家的往來肯定是機會很大的,不能全靠從外面招攬語人才,自己也要培養一些語方面的人才。
現在魏帝國有了獨步世界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經過標點符號大革命之后,郭某人手握全天下幾乎所有教育資源,完全具備開設外語課的條件。
以語方面的人才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直接進入外交部就職為條件,很快吸引了一批愿意學習外邦語的太學生。
延德八年,外語課程第一次在洛陽太學內召開,首批學生四十六人。
到延德十年,這批學生學成出師,基本掌握與羅馬官方進行交流的能力,全部進入外交部通譯司就職。
剩下來一批招募來的外語人才則被郭鵬派到了海軍那邊,和海軍一起執行任務。
郭鵬自己去聽過這些人講課,注意到他們說羅馬人自己經常使用兩種語,若要和全部羅馬人順利交流,這兩種語都要掌握。
這一點,郭某人是完全不了解的,只能聽之任之,讓這些專業的人來。
好在這首批學習羅馬語的四十六名太學生都很努力,努力的掌握了這兩種羅馬人常說的語,也不枉費他的投入。
郭鵬還詢問這些去過羅馬帝國做生意的人,問他們羅馬人都是什么人,長成什么模樣,有什么樣的文明等等。
這些人的描述讓郭某人覺得稍微有些意外。
他們說羅馬人有很多不同的族群,有的膚色偏白,有的膚色就和中國人一樣,有的膚色則偏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窮或富,但是他們都可以說是羅馬人。
羅馬人不以族群分別,而以羅馬公民權分別。
這個拗口的詞匯經過那個來自安息帝國的商人翻譯官的多次解釋才讓郭鵬意識到原來這是公民權的意思。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