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借何人之刀?又如何制造麻煩?”武鎮南來了興趣,追問道。
楊志才陰陰一笑,道:“我們可以暗中放出風聲!”
“就說吳承安年少輕狂,不堪軍旅艱苦,此刻不在前線浴血,反而滯留薊城,終日沉迷于酒宴歌舞,風花雪月,將軍國大事拋諸腦后!”
武鎮南聞,先是愣了一下,隨即失笑搖頭,覺得此計未免有些兒戲:
“志才,此計......怕是有些牽強吧?”
“那吳承安雖只十六歲,但觀其用兵,沉穩老辣,絕非沉溺享樂之輩。”
“說他去薊城風花雪月,這......這恐怕難以取信于人吧?太過拙劣的謠,反而會引人懷疑。”
“王爺明鑒!”
楊志才的笑容卻更加深邃:“此等謠,尋常兵卒、百姓或許不信。”
“但朝中那些與吳承安不睦的官員,尤其是那位一直視吳承安為眼中釘的大乾太師李崇義,他卻未必不信,或者說,他愿意相信!”
他進一步解釋道:“李崇義在朝中經營多年,黨羽眾多,一直想方設法打壓吳承安這等新興的軍方勢力。”
“我們只需將這‘吳承安滯留薊城享樂’的風聲,通過隱秘渠道,巧妙地傳到李崇義耳中。”
“屆時,根本無需我們去證明此真假,李崇義自會抓住這個把柄,在朝堂之上大肆攻訐吳承安!”
楊志才眼中閃爍著算計的光芒:“最不濟,李崇義也能以‘貽誤戰機’、‘懈怠軍心’為由,鼓動朝廷下旨,嚴令催促吳承安立即返回前線,甚至限期發起進攻!”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