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寬約三丈的河流,自西向東,宛如一條碧綠的玉帶,蜿蜒流過興化坊的南側。
河水清澈見底,在晨光下波光粼粼,倒映著兩岸新砌的條石駁岸和隨風輕曳的依依垂柳。
河面上,不見任何漂浮的垃圾或油污,記憶中那刺鼻的糞水惡臭更是蕩然無存。
幾只不知名的水鳥在河心自在嬉戲,時而扎入水中,叼起銀亮的小魚。
李顯指著河道介紹:“殿下,此乃金水河支流。
昔日,沿岸私搭亂建嚴重,糞水、污水直排入河,臭氣熏天,蚊蠅滋生,疫病時有發生,實乃坊內一大頑疾。”
林臻問道:“如何治理?”
李顯詳細回稟:“回殿下,治理分四步。其一,拆除所有臨河違建,退讓十丈,修筑堅固的條石駁岸并設置護欄,確保安全與整潔。
其二,鋪設地下陶管排污總管,連接各安居樓及新建的公廁(均為磚混結構,專人管理),所有生活污水、糞水統一匯入總管,輸送至城外新建的大型‘化污池’。
經沉淀、發酵,殘渣制成肥料,清水則引入蘆葦濕地進行二次凈化,達標后方才排入河道。
其三,設立‘河長制’,由坊正兼任,每日巡查河道,監督保潔,嚴禁任何向河中傾倒垃圾、排放污水的行為,違者重罰。
其四,在河中放養食藻魚苗,種植水生植物,利用生態方式進一步凈化水質。”
正說著,幾個半大的孩童,拿著自制的簡陋網兜和小木桶,在河邊淺水處嬉笑著捕捉小魚小蝦,歡聲笑語在河面上飄蕩。
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坐在柳樹下的石凳上,手持釣竿,神情悠閑。
見林臻一行駐足觀望,老者抬起頭,臉上洋溢著滿足而感激的笑容,朗聲道:“這位郎君,可是來看咱們這‘清水河’的?托圣上和王爺的洪福,這河可算活過來了!老頭子我,又能像年輕時一樣,坐在這里釣魚嘍!”
林臻看著老者滿足的笑容和孩童們嬉戲的身影,聽著那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心中涌起一股深切的欣慰。
這條河的蛻變,是工部、戶部、焚雷司通力協作的成果,更是一項系統性的市政工程和嚴格管理制度的勝利。
林臻一行轉入坊內新設的“便民市集”。
市集位于幾棟安居樓圍合的中心廣場,地面同樣鋪著干凈整潔的青石板。
攤位整齊有序地排列著,蔬果魚肉水靈新鮮,針頭線腦日用百貨琳瑯滿目。
商販們衣著整潔,臉上帶著熱情的笑容,吆喝聲此起彼伏。
顧客多是坊內的居民,提著菜籃,悠閑地挑選著,討價還價聲不絕于耳,卻不見爭執喧嘩,一派祥和景象。
“新鮮的青菜喲!早上剛從南郊菜園子拉來的!水靈著呢!”一個菜販中氣十足地吆喝著。
“大娘,您瞧瞧這‘北燕煤’做的蜂窩煤,火旺耐燒,煙少灰少,還干凈!府衙有補貼價,劃算著呢!”
一個煤鋪的伙計正向一位老婦人熱情推銷。
“郎君,看看這新到的‘格物院’改良紡錘,紡起線來又快又勻,省時省力!”
一個貨郎擺弄著手中精巧的木制器械,賣力地介紹著。
林臻在一個蒸汽騰騰的早點攤前停下腳步。
攤主是一對中年夫婦,攤車擦得锃亮,幾層蒸籠冒著誘人的白氣,散發出包子的香氣。
“郎君,來屜包子?豬肉大蔥餡的,剛出鍋,熱乎著吶!”
男攤主手腳麻利,熱情招呼。林臻示意親衛:“來一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