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廢寢忘食的工作中飛逝。
兩周后,一個來自港島的包裹,通過特殊渠道送到了趙振國手中。
包裹里,除了一沓子最新的外文期刊和軍事錄像帶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幾盒包裝精美的田宮1/35比例英國“酋長”主戰坦克模型。
研究小組立刻召開緊急會議,眾人像拆解真正的精密儀器一樣,小心翼翼地拆開模型的包裝。
明亮的燈光下,大家拿著放大鏡,屏息凝神地端詳著每一個注塑精準的零件。
這不僅僅是玩具,更是窺探西方先進坦克技術的“窗口”。
“新軍,你看這里,”趙振國指著“酋長”坦克炮盾上方一個精致的凸起結構,語氣帶著刻意的“發現”的驚喜,“根據我們掌握的一些公開資料片段描述,再結合這個極其關鍵的安裝位置來判斷,這很可能就是他們的激光測距儀!我們的坦克還在用光學合像式,落后了整整一代啊!”
他的話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在場的技術人員們都倒吸一口涼氣,紛紛湊過來用放大鏡觀察,臉上寫滿了震驚和恍然。
不等眾人從這第一個沖擊中回過神來,趙振國又拿起炮塔內部那些雖然粗糙但結構依稀可辨的構件示意圖,手指點向其中幾個疑似瓶罐和管路的組合:
“還有這里!大家看這個裝置的布局,是不是很像期刊里提到過的‘哈隆’自動滅火抑爆系統?這東西能在炮彈擊中車內、引發火災或爆炸的千鈞一發之際,瞬間釋放滅火劑,壓制爆燃,這可是關鍵時刻能挽救全車乘員性命的‘保命符’!我們的坦克在這方面,幾乎還是空白!”
其實,這個年代的坦克模型內部構造還非常簡略,很多細節模糊不清。
但這并不妨礙趙振國憑借“先知”,對著圖紙和零件“有理有據”地胡咧咧,將腦海中的知識巧妙地“翻譯”和“投射”出來,借此啟發和引導大家的思路。
一群被徹底點燃了求知欲和緊迫感的技術人員,如同發現了新大陸,將這些從“模型逆向分析”中得出的“先進設計理念”,認真地記錄在草稿紙上,反復討論、驗證其合理性和可實現性。
趙振國還恰到好處地引用了一些能夠通過公開渠道獲得的、外軍同類裝備的性能數據作為對比,那巨大的差距,赤裸裸地擺在面前,刺痛著每一個人的神經,也堅定了他們必須迎頭趕上的決心。
這些來自“模型啟發”的直觀認知和初步設想,被巧妙地融入正在撰寫的絕密計劃書中,成為了“借鑒國外先進設計理念,針對性提升我坦克火力、防護及戰場生存能力”最形象、最具沖擊力的佐證。
經過一周晝夜不停的奮戰,一份厚達數十頁、凝聚了整個小組心血的《關于緊急提升59式主戰坦克火炮系統及關鍵子系統性能的若干思路與初步行動計劃》終于定稿。
這份報告邏輯嚴謹,論證層層遞進。
它既毫不避諱地指出了59坦在面對潛在威脅時存在的巨大技術代差和隨之而來的戰場風險,又清晰地勾勒出一條通過“立足自身攻關與尋求外部技術借鑒相結合,兩條腿走路”來實現快速技術突破的可行路徑。
報告中甚至包含了初步的成本估算和幾個關鍵節點的時間表,顯得務實而迫切。
王新軍拿著那份沉甸甸的、關乎共和國鐵甲鋒芒未來的計劃書,和趙振國一起,懷著緊張而期待的心情,踏入了父親的書房。
書房里,王克定正坐在寬大的書桌后,鼻梁上架著老花鏡,在審閱著什么文件。
聽到動靜,他抬起頭,目光透過鏡片落在兩人身上,拿起手邊的一份文件,遞向了趙振國,語氣平和卻帶著一種事件告一段落的沉靜:
“振國,你先看看這個。你老家的事情,基本算是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