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梅鋼,沒有得到沈淮的首肯跟支持,陳偉立在市里提出發展“千億優勢產業”概念,說到底就是笑話。
新浦煉化建成投入運營也有兩年時間,雖說新浦煉化的運營情況無需向地方交待,但新浦煉化運營迄今毫無拖欠的累計上繳稅收逾十億,也叫人能明白此項目的運營情況上佳。
隨著新浦鋼鐵二期工程的建設日期將近,省及東華市對新浦煉化何時啟動二期項目建設期待也就逾深。
雖說梅鋼還沒有將最終的申請文件提交上來,但大家都能知道梅鋼與中海石油對新浦煉化的二期工程項目,已經進入準備階段,公開的項目論證會也舉辦了好幾場。
新浦煉化一期,由于建設資金的缺乏,只能算是半截子一體化,化工中間原料的產能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而在公開的資料里,新浦煉化二期會彌補這方面的缺陷,也就意味著二期工程的煉油能力不會增加,投資及經濟效益卻會倍增。
投資倍增意味著新浦煉化二期的投資就會超過一百億。
梅鋼股份整體上市,募集三十億的資金,為新浦鋼鐵二期籌足建設資金(鋼鐵項目建設,自備資金只需要達到40%),雖然不知道沈淮怎么打算為新浦煉化二期籌備上百億的建設資金,但看到梅鋼這些年的發展軌跡,以前梅鋼在煉化項目上還有中海石油這么一個重量級的合作伙伴,沒有人會覺得新浦煉化二期會拖多久才能上馬。
郭成澤有時候想想也覺得奇怪,宋喬生當年怎么就會想將這么一個能力強悍到爆棚的侄子,排斥在宋系核心之外,難道純粹是出于私心,將扶持自己的兒子嗎?
要是梅鋼能與淮能更好的融合,而非割裂,梅鋼系將來能控制的產業規模,煉鋼產能逾千萬噸、煉化產能逾千萬噸、發電裝機容量逾千萬千瓦,再加上業信銀行以及其他產業,將是何等的一個規模?
只要想想整個產業集群延伸出來的資源跟關系鏈網,不要說宋系未來搶一個政治局委員的席位了,搶兩個、三個,甚至在中央領導班子里爭一席之地,都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宋鴻軍控制之下的鴻基產業投資基金,就公共資料而,投資基金的規模還沒有超過二十億美元。
論規模,鴻基遠無法跟顧家控制近兩千億資產的寶和集團相提并論,但顧家的控制欲極強,旗下雖有大大小小近十家上市公司,直接影響力主要還是體現在對寶和系上市公司的控制之上,對在港華商的間接影響,更多的是顧家數十年來所形成的聲望。
鴻基產業投資基金,更多的是聚集了香港中小投資商的資本。
梅鋼系的發展,鴻基產業投資基金的快速成長、高分紅、高盈利預期,以及這幾年來宋鴻軍積極推動、引薦香港企業、投資機構到東華進行投資,實際使宋鴻軍在香港華商群體里贏得不少的聲望。
特別是在這次招商活動中,將正式簽約到淮海投資的香港投資人,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宋鴻軍及梅鋼系的影響;不然的話,徐省長也不可能這么別扭、前踞后恭的讓他想辦法再邀請宋鴻軍出席這次招商活動。
郭成澤原以為讓馮至初半道請沈淮與宋鴻軍過來參加這邊的招商動員會會有波折,但沒有想到會這么順利,沈淮及宋鴻軍的姿態多相當的謙恭,他心里的憂慮也越發的深重。
沈淮與宋鴻軍一點架子都不拿,說到底還是他們為了爭取徐省長支持成立省國資管理公司、推動大學科技園建設——這雖然極有利于徐省長抵制崔衛平的強勢進逼,但成立省國資管理公司,無論會加重沈淮重塑省國資體系,在省國資體系內部深深的打上難以抹去的梅鋼系的烙痕。
雖說省委書記鐘書記及徐省長現在都支持沈淮在省國資企業改制重組工作中抓權,但這個權力是體系賦予的。
即使沈淮這時候能提拔任用一些人,但這些人是分散的;一旦沈淮將來調離,沈淮也只能在省國資體系內部保持一定的影響力。
特別是省國資體系處在山頭林立的狀況之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沈淮在調離之后,他的影響力就會被迅速的削弱,或者僅僅只保持有限的省屬企業之內。
一旦成立省國資管理公司,沈淮就能將他在省國資體系內部提拔任用的人聚集到一個嚴密的體系——而在省國資管理公司的框架之下,沈淮要是對省國資體系重塑獲得巨大的成功,實在難以想象將來梅鋼系對淮海省的滲透會有深。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