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九月底,東獅第一款轎車就累計銷售八千輛,遠遠超過原野此前一年的轎車銷售成績,也超過外人對東獅集團的期待;也叫人越發確信劉繼周就是淮海省能做好汽車項目的人。
而東獅集團傳統就占優勢的皮卡,到九月底也是累計銷售超過一萬五千輛,在去年的基礎之上翻了一番。
這除了今年的汽車市場持續大幅增漲之外,也由于十二億資金以及業信銀行等合作資源的注入,使得劉繼周及東獅的團隊有了更好發揮的空間跟天地。
然而這對東獅集團僅僅只是初步的成功,整合后的東獅集團生產線僅五萬輛轎車、兩萬輛皮卡、兩萬微客的年產能,并不能滿足明年的市場需求。通常說來,汽車產業的產能與實際產銷售量比例要控制在2:1左右,這也就意味著東獅集團的現在生產線產能都需要進一步的擴大,同時還要引進新的車型、發動機技術及生產線……
引進技術、擴大生產,第一缺的就是資金。
無論是省里還是潘園鄉政府,還是劉繼周家族,都沒有能力再向東獅集團注入資金,除了銀行貸款、引進新的合作方之外,最佳渠道就是通過東江精化再次發行可轉債。
第一次公開發行可轉債,東江精化處于低迷期,除徐城市的企業,也沒有什么投資者看好對東獅集團的股權投資,故而第一批可轉債約定轉股價格每股不到2元。
而到東獅集團第一款車款熱銷,作為持有東獅集團40%股權的東江精化,自然也被證券投資商及股民看好,股價激增到4元,這時候再發行可轉債,轉股價格就足足比前次高出一倍。
此外,東江精化此次發行可轉債獲得的資金,也不會再以凈資產折算的低價擴大對東獅集團的持股,而是僅僅作為普通的公司債借給東獅集團用于產能擴張。
這對東江精化的股價沒有進一步的刺激及更大的增值作用,自然就最大限度的削弱投資者對可轉債的認購興趣。
兩次可轉債發行的間隔時間這么短,第一次參加可轉債發行的企業,就算心有余也力未足,包括浦成集團,都只愿意象征性的認購了一些。
第一次認購可轉債的債權人以及東江精化的股東,是有認購優先權的,但省國投以及浦成等債權人放棄認購優先權之后,梅鋼系初步估計這次可以認購八億東江精化的可轉債。
雖然轉股價格比第一次要高出一倍,但也確保沒有人以后能再跟梅鋼爭奪東江精化的控股權。
*************************
郭庭入主后的新原野,客車業務的銷售主要還跟各地的客運公司打交道,而且也沒有東獅汽車廠十年磨煉成的成熟團隊去推動各方面的工作立即進入良性的狀態,很多工作都需要重塑,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呈現爆發式的增漲,而點點滴滴的改善在短時間里也難叫外界覺察。
不過,東獅集團第一款轎車的熱銷,就讓原野的改制重組工作籠罩上光環,也就沒有人會不識趣的去質問新原野的緩慢成長——再說郭庭入主新原野,比劉繼周接手整合原野的轎車部門時間還要晚三個月,大家在這里也是變得更有耐心。
而在整個夏季以及初秋時節,沈淮重點推動的還是組建以電站、輸配電設備制造為核心業務的電氣集團。
由于淮海省內電力產業發展迅猛,未來的增漲又有預期,不管電力集團、儀電集團還是機電總公司,在相關設施制造業務上都是盈利的。
甩包袱式的重組容易,但想叫這些部門將能盈利的核心業務讓出來,比割肉還要痛、還要難、還要劇烈掙扎。
從組建電氣集團的設想拋出來的那一刻起,省里就鬧得沸沸揚揚。
最終形成的方案就是由省儀電集團、機電總公司、電力集團為主發起人,成立淮海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將與電力裝備制造相關的業務及資產計三十億注入其中,計60%股份;東江電力、淮能集團總計注入20億資金,計持40%的股份,此外也接受省第一機械總公司等省屬企業剝離下來的相關業務跟債務。
在沈淮的堅持之下,機電總公司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胡泓偉,得以擔任淮海電氣董事長兼總經理。
沈淮支持胡泓偉執掌淮海電氣,不僅因為他是小姑宋文慧的校友,更主要的是淮海灣電力產業這幾年大發展,胡泓偉是機電總公司內部抓住這個機遇,推動機電總公司大往電力裝備制造方向發展的核心人物。與梅鋼、淮能的關系都保持融洽的同時,機電總公司在胡泓偉領導之下發展起來、這次注入淮海電氣的業務及資產、人員最為龐大。
最終組建的淮海電氣,雖然擁有五十億的凈資產、擁有分支公司及大中型制造工廠十六家,也覆蓋電站及輸配電設備產業大半的產品,置入的省電力儀表研究所也有相當強的科研實力,單就規模跟競爭力還是遠不能跟國內外一流電力設備制造商的。
淮海電氣組建后,沈淮直接參與的工作,就是推動在秦江區國際產業園以西、以淮海電氣為主體,與秦江區合作建設電力設備產業園。而在淮海電氣正式組建之前,沈淮就著手尋找海外電力設備制造商進行技術引進、擴大生產等方面的廣泛合資合作。
無論是淮能、東江電力此前接觸、有業務往來的海外電力設備制造商,還是看好淮電東送背后、淮海省及周邊地區巨大電力設備市場需求、看好淮能及東江電力發展的海外電力設備制造商,都是有積極意向與新成立的核心業務發展更明確、技術、資金、人力資源更密集、更具優勢的淮海電氣展開密切合作的。
在十月上旬,在電力設備產業園奠基的同時,淮海電氣就有四家大型電力設備及線纜合資廠在產業園破土建設,為淮海省以及徐城市新增3億美元的新增引資成績。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