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為突破!
破虛凝元二品!
破虛凝元三品!
破虛凝元四品!
破虛凝元五品!
破虛凝元六品!
......
朱由檢連續突破,修為直達破虛凝元九品!
朱由檢在破虛凝元九品巔峰停留了數日,心中那股突破天人合一的渴望愈發強烈。
然而,這個世界的規則,要想達到天人合一之境,必須選擇一家的理論去深刻感悟。
這也是為何這片天地間的強者大多是諸子百家信徒的原因——他們的修行之路,往往伴隨著對某一學派理論的深入理解和信奉。
面對這一抉擇,朱由檢陷入了沉思。
他思考著,究竟哪一家的道理能夠引領他走向更高的境界?
儒家,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強調君子的德行與修養,主張以道德教化來治理天下。
儒家之道,在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道德觀念,讓朱由檢心生敬意。
然而,儒家之道過于注重道德教化,是否會在修行上有所局限?
道家,追求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強調與天地萬物的和諧共生。
道家之道,在于順應自然,洞察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
朱由檢深知,道家修行能夠讓人心境寧靜,但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局勢時,道家是否過于消極避世?
法家,以法治為核心,主張以嚴刑峻法來維護社會秩序。
法家之道,在于規則與秩序,強調權力的集中與統一。
朱由檢雖然欣賞法家的嚴謹與高效,但法家過于強調權力與規則,是否會在修行中忽略了對天地的敬畏與感悟?
除了儒家、道家、法家之外,還有墨家的兼愛非攻、兵家的運籌帷幄、農家的重視農耕等等。
諸子百家,各有千秋,每一種理論都有其獨到之處,但也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朱由檢也清楚,選擇哪一家的理論,就意味著他將沿著這一學派的道路前行。
然而,他并不想被任何一家的理論所束縛。
他想要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修行之路。
為了尋找突破的方向,朱由檢決定先去感悟一番諸子百家的理論。
他閉關數日,沉浸在各種經典之中,試圖從每一家的理論中汲取營養。
儒家經典《論語》中,他讀到了孔子的仁愛之道,感受到了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
然而,當他試圖將這種仁愛之道融入自己的修行中時,卻發現自己的心境變得過于柔和,缺乏了應有的剛毅與果斷。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