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儒家大儒們的輪番勸說,朱由檢心中雖有所觸動,但依舊堅守著自己的立場。
他微微欠身,以示敬意,然后緩緩開口:“諸位圣人、大儒,我朱由檢才疏學淺,初登帝位,心中所系,皆是治國安邦之事。”
“至于拜師學藝、信奉儒家之事,我實難在此刻做出決定。”
“我深知儒家底蘊深厚,強者如云,但圣明此刻正值多事之秋,我需將全部精力放在治國之上。”
“至于日后,若有機會,再議此事也不遲。”
朱由檢此時還真不敢得罪儒家,畢竟此時此刻這是在儒家的地盤上,不宜與儒家硬碰硬。
要是儒家發怒留下他朱由檢怎么辦?
他已經沒有什么底牌了!
總不能掏出來個核彈炸儒家吧?
不現實啊!
儒家里面可都是強者,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是神游天外境。
更何況,儒家勢力龐大,強者如云,自己若真與儒家決裂,后果不堪設想。
王陽明身處儒家之中,其處境微妙。
既未被囚禁,亦未被限制,仿佛被置于一種靜觀其變的狀態。
儒家對圣明的態度亦顯得曖昧不明,既未伸出援手,也未施加壓力,仿佛一切都在等待某個未知的契機。
這種不管不顧的態度,讓朱由檢既感慶幸又覺不安。
畢竟,沉默往往意味著更深層次的謀劃。
朱由檢心中明鏡似的清楚。
儒家作為千年傳承的學派,其底蘊與實力絕非表面所能窺見。
一旦自己不慎觸怒儒家,后果將不堪設想。
荀子雖閉關未出,但其分身的出現已足以彰顯儒家的重視,更何況宗圣曾子與復圣顏子兩位半圣的真身親臨,更是讓朱由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圣明帝國雖貴為九大帝國之一,但在這些超凡脫俗的強者面前,不過是螻蟻般的存在,一念之間,便可灰飛煙滅。
面對儒家的招攬,朱由檢的態度要既不表現出過分的熱情,也不流露出絲毫的畏懼。
不卑不亢!
荀子看出這位年輕的帝王心思深沉。
于是,他留下一句“崇禎帝,好自為之”,便轉身離去。
復圣顏子見荀子離去,亦是一聲輕嘆。
在離開之前,他望向朱由檢,目光中既有惋惜也有警告:“崇禎帝,世事如棋,一步錯,滿盤皆輸。望你三思而后行,莫讓一時的固執,斷送了圣明的未來。”
罷,顏子身形一閃,化作一道白光,消失在文廟之內。
待兩位半圣相繼離去,宗圣曾子緩緩站起身。
白袍輕揚,步伐穩健。
他走到朱由檢面前,那雙深邃的眼眸中閃爍著復雜的光芒。
朱由檢心中一緊,他雖已盡力保持鎮定。
但面對這位傳說中的半圣,內心還是不可避免地泛起了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