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他又道:“當然,也有可能是永王害怕被微臣告狀,導致陛下對其不滿,所以刻意展現好的一面出來。”
“當時微臣本是想近距離替陛下觀察觀察那邊的具體情況。”
“可對方全程陪同,若微臣插手太多,又怕讓那邊的人覺得陛下容不下永王,心生猜忌,所以微臣沒敢過于觀察。”
聞,李凡點點頭。
“你做的很好。”
“微臣不敢。”
李善德欲又止,最終忍不住。
“陛下,微臣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你說便是,這里只有你我二人,你無需擔心。”李凡道。
李善德嚴肅道:“陛下,無論怎么說,永王的權力有些太大了。”
“那些權力都是之前太上皇在戰亂時期賜予的,四道節度使!”
“上一個如此有權力的還是安祿山,雖然那四道遠遠比不上河北三鎮的軍事力量,但當時爆發叛亂的時候,外面就有人在傳,永王奉命在江陵招募五萬六千余勇士。”
“其中一半披甲,其余是普通步卒,算上四道規模,各地四官兵,水師,人數至少是到達了一個龐大的區域。”
李凡沒有說話。
這也是他所擔心的事情,他特地派人過去賞賜,順便探探口風就是這個原因。
畢竟歷史上李璘確實犯過兩件事,一是不聽長安中央的指揮,二是擅自率水師東巡,甚至襲擊了一些地方吳郡郡守。
當然這些事因為歷史已被改寫,而沒有發生,但不代表不會。
當李凡目光掃過那封江陵來的奏折,神色掠過些許不滿。
態度良好,認他為帝是不錯,但地方上的事務軍務永王他是一件都不給報。
平叛之后,他已經傳達過旨意,讓各地官員對當地糧草庫存,賦稅問題,以及軍力問題進行匯報。
以好朝廷對全國局勢進行定奪和安排,進行戰后重建。
別管地方上那些家伙報的是假還是真,但至少報了。
可李璘哪里就是不報,李凡本覺得這次自已主動示好,這李璘能識趣點,自已把情況報一報。
但他裝傻充愣,一個勁的感謝,正事不提。
這讓李凡有點不高興了。
沉默良久。
“朕明白了,還有說的么?”
李善德拱手:“陛下,其他就沒什么了,此次微臣主要是傳達旨意,其他的,永王都表現的很尊崇長安。”
“好,你先回去休息休息,江陵的事不要外泄,以免被有心人利用。”
“朕賞你綢緞三十匹,鹿肉百斤,算是對你此行的褒獎。”
“是,微臣多謝圣人隆恩!”李善德一拜。
等人走后。
李凡望著御書房精美的金龍壁畫陷入了長久的沉默,顯得心事重重。
一件事是不久前劉曄的試卷。
還有一件就是永王的問題。
這兩件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都屬于地方上的事,離長安太遠,在交通通訊極為不便利的古代,皇帝想要直接管這些事,實際很難。
如果是其他的皇帝,覺得相安無事也可接受,百姓苦難只要不威脅到皇權,他們也不會管的。
但李凡不行。
他有理想,有承諾,有更遠的目光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