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后。
洪澇不見退。
李凡為上游決堤,洪澇一事,已是操心已久。
“怎么樣?”
“殿下,還是沒有人敢揭榜,懸賞已經從二十畝地,二百貫錢提升了十倍,但無一人敢揭榜。”
“各地各縣,也通知了,鄴城,甚至汴州也在尋找,但目前還是無一所獲。”李璇璣柳眉緊蹙。
李凡摸了摸額頭,有些沒辦法。
他知道要疏通,但又擔心挖錯地方,沖了別的地兒,這河北可到處都是農田。
歷史上,華夏文明不同時期曾經涌現了大量的水利天才,但真正需要的時候,卻是大海撈針。
特別是戰亂期間,人口流失太大,這找起來確實費勁。
“不過殿下,數日以來,已用木筏搜集有七千三百余人。”李璇璣道。
李凡點點頭,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大唐史記富饒地區一縣人口大約在五萬至十萬之間,但那是安史之亂前的記載,爆發叛亂后,人口銳減,特別是河北募兵嚴重,難逃甚多,有的地方方圓百里甚至千余戶人。
也就是說七千多人可能是受災百姓的一半了。
“讓李嗣業暫時留守在馬頭山一帶,繼續搜救。”
“百姓轉移回滎陽。”
“是!”
話音剛落。
砰,砰,砰!!
一陣陣鼓聲響徹魏州府,但鼓聲凌亂,并無節奏,力道也是時大時小,一聽就知道并非軍鼓。
“什么聲音?”
有近衛立刻沖出去查看,很快便趕了回來。
“報!”
“殿下,是有一農婦擊鼓鳴冤,好像找他丈夫而來。”
“找丈夫?”李凡挑眉,這事還頭一次聽說。
戰亂期間,烽火紛飛,太多的家庭支離破碎,有的男人自已跑了,有的男人可能出趟門就被叛軍抓起來當兵了,死都不知道死在了什么地方。
以至于李凡這一路上打過來,室內也許不會九空,但幾乎都喪夫。
久而久之,百姓也麻木了,等不到的就改嫁,很少會有人找人的,官府想管也管不了。
“讓官府的人幫忙找找,帶去俘虜營看看,能找到最好,找不到的話……”李凡沒有說話,找不到大概率就是死了。
“是!”
李凡能做的只有這么多了,但鼓聲經久不絕,一直沒有停下的意思。
回來匯報的親衛聲稱農婦不肯離開,堅稱是有人抓了他的丈夫,而且就是最近幾天抓的。
且由于女人身披冤字,擊鼓鳴冤,引來了許多百姓圍觀議論。
李凡一聽這話,立刻親自出去。
最近幾天抓的,那不就是說唐軍干的么,他可從未強行征兵!
“太子殿下來了!”
“參見殿下!”
“參見圣人!”
最近一段日子,軍隊救災,分發災糧,賑濟百姓,而且禁止擾民,這讓魏城的百姓已經開始稱呼李凡為圣人。
“殿下,請替民婦伸冤!”一名婦女跪地大哭,高舉冤字,額頭已經磕出了血跡。
李凡打了這么久的仗這還是頭一次遇到這種的。